關於黨史研究的布局和樣式問題【3】
第二,關於黨的理論探索史的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空間上也是黨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理論創新的歷史。在黨的艱辛探索中,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發生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次歷史性飛躍,是黨領導人民進行波瀾壯闊創新實踐的結果,是黨的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研究黨的理論探索史,必須緊緊圍繞兩次歷史性飛躍和兩大理論成果,充分展現中國共產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和理論品質,充分揭示和宣傳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增強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自信。
兩次歷史性飛躍及其成果分別揭示了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理論探索任務,共同構成了黨的指導思想發展的歷史脈絡,勾勒出了黨的思想理論豐富發展的基本面貌。從空間維度布局對黨的理論探索史的研究,首先是關於黨的指導思想本身的研究,亦即研究兩次歷史性飛躍的具體過程和特點,研究黨的每一個重要創新理論成果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基本要求,研究黨的領袖人物在兩次歷史性飛躍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黨的重要文獻﹔其次是關於黨的綱領和路線方針政策的研究,亦即研究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確立的綱領和用於指導各方面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再者是研究黨的戰略和策略,亦即研究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面對不同任務和問題所採取的戰略策略。后兩個方面是黨的思想理論的具體展開,通過研究它們的發展變化,可以透析其中的思想內涵和理論源流,深化對黨的理論探索史的研究。在此之下,還可以有更為具體的布局。比如,研究黨的領袖人物,既要研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也要注意研究中央領導集體中其他人物的思想貢獻。
第三,關於黨的自身建設史的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空間上還是黨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經受住各種風險和挑戰考驗、發展壯大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在舊中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社會裡,在長期被敵人分割的農村根據地的環境中,成功建設成為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開啟了黨的建設這一“偉大的工程”。在長期執政、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的建設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改革開放新時期,圍繞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黨以改革創新精神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全面開創、堅持和發展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從“偉大工程”到“新的偉大工程”的歷史過程,構成了黨的自身建設史的主題和主線。
從“偉大工程”到“新的偉大工程”,揭示了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開展自身建設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構成了黨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的歷史脈絡,勾勒出了黨的各方面建設的基本面貌。從空間維度布局對黨的自身建設史的研究,應包括黨加強和改進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的歷史﹔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的歷史﹔黨的組織和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在此之下,還可以有更具體的布局。如在組織建設史的布局中,可以有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史、黨員隊伍建設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史等。
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有機結合在一起,就能基本勾劃出黨的歷史的全貌。當然,從時空兩個維度劃分,是為了說明問題的方便,在實際研究的工作中,時空布局之間是常常會有交叉的,還應該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黨史研究的布局雖然廣泛而具體,但在實際研究工作中必須突出重點,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在統籌兼顧的基礎上,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抓起,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最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抓起,抓住重點領域和重點方向研究這個“牛鼻子”,在整體研究中找准著力點和突破口,努力取得牽一發而動全身、綱舉目張的效果。從時間維度上看,我們要在深化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研究的同時,把研究重點轉移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史上來,尤其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段的研究突出出來、強化起來。黨的事業在發展,黨的歷史在延續,我們要緊緊跟著中央的步伐走,即時跟進黨的歷史,及時記載黨的歷史。從空間維度上看,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的基本實踐構成黨的歷史的主干,應該成為“三個史”中的重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從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維度布局研究重點,都要辯証地看待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這是研究黨的歷史必須遵循的政治原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