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時期的正確決策【4】
——記陳雲同志主持的“七道江會議”前后
大鬧敵后
“七道江會議”結束后,我連夜趕回六道江,向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副政委歐陽文、劉瀾波(安東省委書記兼四縱副政委)等同志傳達了會議決定,研究部署了向敵后挺進的問題。根據上級的指示,四縱隊三個師分三路向敵后挺進。
先遣十二師率三十四團(三十五團在新開嶺戰役后仍留寬甸、石頭城地區活動,與敵周旋﹔三十六團在通化至輯安一線活動,歸軍區指揮),於十二月十四日從橫路、台上一帶出發,經八裡店子、賽馬集、跨越安(東)奉(沈陽)路,再經海城外圍的隆昌州,於一九四七年一月初插到了庄河以西的佔屯堡,開辟敵后根據地。該師后來率兩個團(在挺進途中,三十五團歸回建制)一直在遼南碧流河流域堅持,同遼南獨立師一起,與敵糾纏,鬧得敵人六神不安。直至第四次保衛臨江戰役期間,才奉命北上歸回建制作戰。
縱隊機關率十一師為左路,於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由六道江一帶出發,越過梅(河口)集(安)路,向西進發,經桓仁、八裡甸子、永甸城等地,開辟了牛毛塢、太平哨周圍地區的根據地。第二、三次保衛臨江戰役期間,該師又奉軍區的命令,再一次深入敵后。先向寬甸、桓仁、集安三角區挺進,箝制敵主力,造成敵后顧之憂,后向安奉路兩側頻繁活動,炸橋破路,搗敵心腹。與敵糾纏數月,到第四次保衛臨江時,才轉回正面作戰。
十師為右路,於十二月十八日由東升堡出發,經新賓以東的東昌合、平頂山,到月底便打開了平頂山以西、鹼廠以北的廣闊局面,威逼敵本溪、撫順地區。該師自第二次保衛臨江戰役起,奉軍區之命,轉為正面配合三縱隊作戰,打擊進犯之敵。
為了保証會議決定的方針實現,我們四縱挺進敵后的首要任務,是根據敵軍活動的特點,集中兵力重點打擊敵人的游雜武裝和摧毀敵據點,把敵主力從正面拉回來,減輕臨江當面的壓力。敵佔領了南滿大部分地區后,一般以營為單位,到處搶糧、抓丁、征稅、並村、修路。同時扶植偽滿人員、土匪、警察,在各村鎮建立大團、保安隊,作為地方武裝,鞏固其據點,並大量集訓特務,對我進行破壞,配合其軍事活動。當公路修好和據點建立鞏固之后,正規部隊則撤出,轉到正面向我作戰。針對敵人這些特點,南滿分局專門電示我們:“在軍事上是趁敵后空虛,採取遠距離奔襲,主動打擊敵人。打擊對象,除堅決消滅一些可以消滅的敵正規軍外,重點首先應大量殲敵地方游雜武裝,以消滅壓迫群眾的‘地頭蛇’,保護農民切身利益,支持群眾斗爭,鏟除蔣軍依托。再就是炸橋破路,以增加敵人的交通運輸困難,打亂其后方,使敵人不安,以吸引箝制敵之主力,擴大其兵力不足之矛盾﹔倘使敵人主力回師,我則與它周旋,避強打弱,爭取主動,多打勝仗,以戰養戰,提高士氣。”根據這些指示,我們向敵后挺進時,原則上不帶大車和輜重,少帶炮多帶彈,採取輕裝奇襲的方法,迅速插到敵后。
我們向敵后挺進了幾天,在二戶來地區遇上敵人一股地方部隊。打不打這股敵人?開始我們拿不定主意。因為縱隊的任務是趁敵后空虛,出其不意地迅猛插到目的地,不宜過早地暴露自己企圖。如果不打,必須繞道翻山越嶺,耽誤行軍時間和增加困難。經過研究,最后決定打開前進道路。打了之后,抓了一批俘虜。因當時我們急於向目的地奔襲,為減輕前進中的“包袱”,對他們進行政治宣傳后,就釋放了。這批俘虜回去后,馬上給敵人通風報信,說我主力已開向敵后。據說這個情報很快傳到沈陽蔣軍東北司令部長官的耳裡,敵人亂了手腳,趕快從正面調回三個師對付我們。二戶來一仗並不大,但象一顆紅色信號彈劃破夜空,向蔣軍表明我們已調頭南下,深入其腹地。其作用大大超過了戰斗行動本身,產生了我們所預料不到的效果。實踐証明陳雲同志在會議上關於牽制敵人的分析是正確的。
我們在挺進中,盡量避開敵據點和公路線,遇到敵人一般不戀戰,減少糾纏,不以小利亂大謀。為了加快行軍速度和使敵人捉摸不到我們的意圖,我們組織了數路縱隊,按預定目標前進,爭取時間盡快插到敵后縱深地區。在作戰中,一般以團為單位行動,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各個殲滅敵人。我們盡量打弱敵,打最壞之敵,爭取時間多打小仗,求得首戰必勝,每仗必贏,積小勝為大勝。這樣,既能造聲勢,震憾敵人,又能鼓舞士氣,教育宣傳群眾。對不同敵人,我們採取不同的戰術手段,根據敵游雜武裝熟悉地形、民情的特點,不採用對付敵正規軍的作戰方法,而是嚴密封鎖消息,先組織輕便分隊迂回包圍,主力分數路縱隊隨后跟進,進行掃蕩,在敵聞風逃竄之際殲滅之。鑒於南滿交通方便,敵機械化兵力便於機動、互相支援的情況,我主力部隊在一個地方作戰都不太久,採取運動戰和游擊戰的方法,多在夜間行動,出其不意地殲滅敵人,造成敵人到處呼號救援,拉長戰線,擴大前后矛盾,以達到牽制和調動正面敵人回師之目的。除了戰斗行動之外,我們還開展了有力的政治攻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力量,有針對性地對敵宣傳,擴大和加深敵人正規軍、雜牌軍和游雜武裝之間的矛盾,造成敵人內部混亂。我縱隊深入敵后一個月以后,在東起鴨綠江邊、西至本(溪)撫(順)外圍,北起永(陵)通(化)公路、南至普蘭店的長寬幾百公裡的廣大地區內,積極主動向敵人出擊掃蕩,截取糧草,斷絕交通,攻克和破壞了敵據點四十余處,佔領了敵后大片地區。敵見我深入其后方,進行外線與內線相結合作戰,對其前后夾擊,乃被迫於一九四七年一月上旬從前線拉回三個師,來鞏固它后方的安全。這就宣告其一犯臨江企圖的破產。至此,原來敵來勢洶洶之局面,變成了敵我對峙,相互拉鋸的局面。實踐証明,“七道江會議”所作的估計和判斷是完全正確的。在第二、三次保衛臨江作戰期間,四縱主力和其他地方武裝在敵后加緊活動,打擊敵人,相繼收復了大小據點二十余處,控制了縱橫二百多裡的廣大地區,直接威逼著安奉一線,箝制住敵人的主力,逼它陷於首尾不能相顧的困境,有力地支援了三縱隊的正面作戰,實現了“七道江會議”所確定的作戰方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