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時期的正確決策
——記陳雲同志主持的“七道江會議”前后
○彭嘉慶作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政委,參加了“七道江會議”,並且親身見証了此次會議的重要意義、重大影響。
○1946年12月間遼東軍區黨委召開的“七道江會議”,是直接決定“四保臨江”勝利的關鍵會議。
○隨著爭論問題的深化,不知不覺都把問題轉到是堅持南滿還是到北滿的問題上來,出現了重大分歧,愈爭愈烈。
○陳雲平時喜歡用“作文章”來比喻研究解決問題,這次也是一樣,問我們:“在南滿還有沒有文章可作?”
○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一個高級指揮員能這樣充分發揚軍事民主,從容不迫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我以前很少見到。
○陳雲同志見大家的意見仍不一致,便說:“我們不走了,都留在南滿,一個人也不定!留下來打,要在長白山上打紅旗,搖旗吶喊!”
在東北的大地上,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七年四月間,人民解放軍曾有過“四保臨江”的光榮歷史。在這短短的四個多月裡,南滿我軍在北滿兄弟部隊“三下江南”戰役的密切配合下,勝利地粉碎了蔣軍四次對臨江解放區的進犯,挫敗了東北敵人“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戰略方針,使敵人由重點進攻轉為全面防御,我軍由戰略防御走向戰略反攻。這一段既是我們在東北最艱難的歷程,又是從困苦走向勝利的轉折。奪取“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是廣大指戰員貫徹執行黨中央和毛主席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方針的結果。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間遼東軍區黨委召開的“七道江會議”,是直接決定這一勝利的關鍵會議。
為什麼說這次會議如此事關重大?現將我所接觸到會議前后的情況憶述如下。
烏雲密布
一九四六年秋,東北蔣軍佔領了四平后,深感兵力不足,鞭長莫及。為了改變其戰線過長之頹勢,採取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作戰方針,把“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於十月傾其東北主力八個師約十萬人,分三路向南滿解放區進攻,妄圖先破南滿我軍,解其后顧之憂,穩住后方,轉而進攻北滿,以實現其佔領全東北之迷夢。我遼東軍區基於敵強我弱之勢,根據上級指示,主動避敵銳氣,放棄了軍區所在地安東,將機關迅速轉移到臨江。我四縱隊完成了掩護機關和后方后撤的任務后,於十月底至十一月二日,在新開嶺地區全殲了蔣介石嫡系部隊五十二軍第二十五師,而后奉命北上,也准備開到臨江地區,與軍區機關及三縱隊主力會合。
北上的道路是非常艱難的。早在我們組織新開嶺戰役之際,蔣軍其他部隊已佔領了通化、桓仁、安東、庄河等南滿大部分解放區。敵所到之處,多方收羅土匪、特務,扶植地主、偽滿人員,建立反動政權和組織各種游雜武裝。大大小小的“坐山雕”趨炎附勢,重新起來欺壓群眾,行凶作惡,反攻倒算。我不久前才建立起來的革命根據地,象剛露土的幼苗被踐踏摧殘下去。大批地方干部和革命群眾被血腥鎮壓。慘絕人寰的白色恐怖,隨著淒冷的嚴冬籠罩著南滿大地。我們四縱打完新開嶺戰役后,沖破敵人幾個師的追堵,沿太平哨、沙尖子、集安方向北上時,一路目睹的村鎮,都被敵人破壞了。那些情景實在慘不忍睹,既令人毛骨悚然,又使人怒火萬丈。敵人為了困死我們,想方設法從各方面進行封鎖,所到之處,大量並村修路,妄圖把老百姓同共產黨、解放軍隔絕起來,若知誰與我黨我軍接觸,即抓去做苦工和受刑。群眾被蔣軍和偽滿人員整怕了,也不敢公開大膽地靠近我們。一路上,部隊有時連找個向導都困難。所到圩鎮,連一顆鐵釘也買不到,馬蹄脫了也找不到釘子釘。我們在新開嶺全殲敵二十五師時,打的是運動戰,天氣還不太冷,干部戰士為了輕裝行動,都把棉衣棉褲丟下。沒有料到一打完仗就向北開進,找不到冬裝補給。越往北走越冷,飢寒嚴重地威脅著部隊,加之還帶著幾千俘虜,也找不到藥品給傷病員治療。戰士們埋怨說:“打了勝仗為何還后撤?”一些老百姓見到我們往北走,都搖頭嘆氣。有的人說:唐代薛仁貴征東,高麗將軍蓋蘇文就沿此路進入一道江,經八道江向臨江方向敗退。滿洲溥儀皇帝一九四五年也是沿這條路逃走,到大栗子被蘇聯紅軍所擒。你們不要重蹈覆轍呀!就算楊靖宇將軍那樣革命,被關東軍追逼,無路可走,上了長白山,也沒有下來,你們現在要走這條路,肯定有去無回!雖說我們不怕任何困難,但我們從來沒有上過長白山,面對此情此景,也有些心寒。人們對前途的看法,就象望見飛舞著風雪的群山一樣——一片白茫。以前日本關東軍在這一帶搞過並村,因此我們越往北走,人煙越稀少,有時走了半天見不到一戶人家。部隊在沒有冬裝御寒的條件下連續長途行軍,掉隊人員較多,一時又找不到兵員補充,困難越來越多,指戰員的思想問題越來越復雜。但是,由於各級黨組織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大講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如何戰勝敵人和克服困難的傳統作風,加上我們領導干部與大家同甘共苦,跟戰士們一樣走路,一起抬擔架,終於克服了各種困難。到十二月初,好不容易跋涉到鐵廠子、六道江一帶,與軍區領導機關及三縱隊主力會合了。
當我們到那裡時,整個南滿解放區的形勢正在進一步惡化。我們隻剩下長白山麓的臨江、濛江、長白、撫鬆等四個縣,其余地區全部淪陷。在這個荒涼狹小的地區裡,長白山和兩條大通溝佔據了大部分土地,交通落后,人煙稀少,整個地區隻有二十多萬人。在此隆冬季節,中共中央南滿分局、遼東軍區、遼寧省委機關和安東省委機關一部分,以及三縱、四縱主力部隊,都聚集在這小塊山溝角落裡,糧食供應困難,裝備不足,兵員無著,一切人員的衣食住藏都成了大問題。加之敵四個師兵力正向這個地區猛扑過來,情況日益危急。面對這種險惡的局面,上上下下的心情都很焦急,議論紛紛,不知何去何從才是萬全之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