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抗戰的回憶【2】
(二)八路軍作戰的方針和平型關的勝利
八路軍是在支持華北抗戰的斗爭任務下開進山西的。它是編入第二戰區戰斗序列,協同該區內一切我國抗日友軍來進行戰斗的。
在晉北戰線嚴重局勢下,八路軍成為這一戰局的一支生力軍。所以八路軍入晉時,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與擁護,同時對於華北前線抗戰軍隊與全國人民是一種極大的興奮﹔並對我們寄托著極大的期望。路透社的電報也帶著警告式的口氣說,日軍還沒有開始與中國有名的紅軍作戰,而紅軍正准備著與日軍長期奮斗。
當時我們認為,與日本軍隊作戰是一種弱國劣勢兵器的軍隊與優勢兵器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軍隊作戰,單純採取正面防堵,依靠堅固陣地與敵對戰是不適宜的,而且我們的消耗將比敵人還要大。我們認為應當採取新的戰法,求得能消耗敵人,使敵人疲於應付,使戰爭能持久,這就是利用山西有利的地形和群眾條件,發揮我軍歷史上養成的特長——機動、果敢、迅速、秘密的運動戰和游擊戰,同時組織和武裝廣大的民眾,開展廣泛的民眾游擊戰,以這樣的作戰方針來配合我國其他部隊,達到保衛山西、支持華北戰局的任務。
在這樣的作戰方針下,取得了平型關戰斗的勝利,以及在敵人側后取得了大大小小的戰斗的勝利。平型關戰斗,的確是給了敵人主攻方向以有力的打擊,部分的更動了敵人的作戰部署。可惜在這一戰役中的軍隊,沒有取得很好的配合,未能一舉將敵殲滅,使我們能夠順利地擴大戰果,繞擊進攻茹越口之敵。而茹越口終於在幾天后被敵人攻破。敵人從茹越口繞至雁門、平型險口之側,后使這些險口終不能保,晉北屏障乃為敵所佔。
平型關的勝利告訴我們,日軍並非是不可戰勝的敵人。它雖是組織完備有訓練有戰斗力量的軍隊,但是它仍有很多的弱點。它的步兵攻擊精神並不旺盛﹔它疏忽於側后的警戒﹔它佔的陣地並非不能攻破﹔它運動起來很遲鈍﹔在它輕敵的觀念下產生許多可乘之機。特別是山地作戰,以中國軍隊的勇敢犧牲精神,是可能給它以打擊和戰勝它的。平型關的勝利,給抗戰的軍隊和愛國人民一種很大的興奮,並且大大地提高了自信心。
敵在平型關受挫,發現勁敵是八路軍以后,也就不得不相當地改變自己的戰術。它常用的支隊包圍或遠離主力迂回我軍側后,逼我正面混亂撤退的戰法,因怕我們在運動中消滅它,也就不敢輕易採用了。當它久攻忻口不能突破的時候,也未曾採用兩側山地迂回的戰法,而在別種情況下是必然採用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