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抗戰的回憶

作者:任弼時    發布時間:2015-10-14   
分享到 :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弼進擔任中共中央軍委華北分會委員、八路軍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懷等率八路軍開赴山西前線抗戰。任弼時從戰略高度,回顧了八路軍山西抗戰的經過。

 

(一)晉北戰線的形勢與山西在抗戰中的地位

當八路軍進入山西的時候,平綏線上的敵人已經攻破了南口、張家口,佔領了大同,正向晉北屏障——雁門關東西長城各口進攻,企圖乘勢攻破長城隘口,逼取太原。而在平漢線上亦正積極進攻保定,期與平綏之敵取得配合呼應,齊頭奪取石家庄。據平型關戰斗中奪取的文件說明,當時敵之主力還是用在晉北方面的。

因為雁門關及其東西附近地勢險要,而且構筑了比較堅固的國防工事,敵知正面攻奪之困難,仍以攻佔南口、大同之經驗,在正面以其一部向雁門關及其東西之楊芳口、茹越口佯攻,用其主力繞由蔚縣向國防工程較為薄弱之平型關進攻。企圖突破平型關繞至雁門關以南,則雁門關可不攻自破。

當時的形勢是嚴重的。因為前線退守雁門,長城各口的軍隊已相當疲勞,如果雁門長城各口被突破,敵有很大可能逼近甚至奪佔太原,這將要影響整個華北的戰局。

山西自雁門以南、井陘娘子關以西系高原多山,對保衛華北,支持戰局有極重大的意義。敵人要完成其軍事上佔領華北,非攻佔山西不可。如山西高原全境保持我軍手中,則隨時可以居高臨下,由太行山脈伸出平漢北段和平綏東段,威脅敵在華北之平津軍事重地,使敵向平漢南進及向綏遠進攻感到困難,故山西為敵我必爭之戰略要地。

依托山西寬闊而復雜的地形條件,不僅便利於防阻和遲緩敵之前進,且利於我們部分的消滅敵人。因為敵人的攻擊要依靠其重兵器——坦克、大炮、飛機,發揮其性能。這在山西的地理條件上,大大地減少了作用,甚至失去作用(如坦克、重炮在某種地形限制下不能使用),而極利於我們進行運動戰來打擊或部分地消滅其有生力量。在全國范圍來說,上海、津浦和平漢三方都是平原,交通便利,利於武裝齊備之日軍進攻,山西方面地形交通限制了敵人之長處,恰又補足我們的短處,便利於我們的防守、持久斗爭與打擊敵人。

如果我們從研究抗戰經驗教訓的觀點出發,我們覺得,在整個抗戰布置,至少是華北抗戰布置中,沒有清楚認識到保衛山西的重要戰略意義,而未能以更多的精銳部隊首先使用於山西的保衛,這是造成后來山西失利致使整個華北局勢處於不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否則,雁門關長城各口也不致那樣快就被突破,還可能在比現在有利的局勢下支持更長久的斗爭,並且可給敵以更多的打擊,華北局勢也必比今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