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遼沈戰役中的鐵路運輸【3】

作者:呂正操    發布時間:2015-11-05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戰勝轟炸 搶運軍火

九月十二日,遼沈戰役打響后,我軍以突然行動攻佔昌黎及其以西地區,同時包圍了興城、沙后所、綏中之敵,切斷了錦州、唐山間的聯系,斷絕了華北敵人增援東北的陸上通路,形成了“關門打狗”的形勢。

九月二十二日,敵人發覺了我軍行動意圖,派出大批飛機對我方鐵路狂轟濫炸,頻繁襲擾。

這時,我們運輸大兵團的空車還沒返回,而西線的作戰物資、民工列車,東線的炮兵縱隊、后勤部隊列車共六十九列又從哈爾濱、齊齊哈爾、吉林方面接連發出,密集運行到鄭家屯一帶。同時,按運送上級機關列車辦理的野戰軍司令部、政治部及坦克團、工農學校等軍列也相繼到達,擠在一起,造成堵塞。由於敵機轟炸,白天空車不能運行,夜間重車又不能按時發出,途中運行時間隨著加長。二十九日敵機襲擾更甚,彰武、通遼、新立屯、蒼土、西阜新等站先后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通訊、給水中斷,情況非常緊迫。

總局針對上述情況,採取了緊急措施:一是迅速組織搶修,白天敵人轟炸,晚間保証通車,各個部門保証時間,不得貽誤﹔二是組織特別運輸機車大隊,由昂昂溪、北安,把軍列一直送到鄭家屯前線﹔三是組織“片面運輸”,當時人們叫“趕羊式”運輸,即向著一個方向連續發車。執行這三條措施效果很好,很快疏通了堵塞,扭轉了被動局面。

東北鐵路工人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刻苦興家、艱苦奮斗的戰斗作風,他們是在戰爭緊張、物資缺乏、生活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軍運任務的。東北解放的頭兩年,因為我們還不能給鐵路工人發工資,每人每月隻發給一百三十斤高粱米維持生活。有一次我去哈爾濱機務段,看見工人們穿得很破,寒天凍地腿上纏著麻袋片,干活很吃力。問他有什麼困難?一位老工人說:“吃不飽,干活沒勁”。他們就靠這一百多斤高粱米,拉家帶口維持生活,堅持上班,堅持修車。我回來把這個情況向陳雲同志匯報,陳雲同志當即決定,將每人每月的高粱米增加到二百五十斤。這也隻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而鐵路工人們體諒黨和人民的困難,毫無怨言,他們說:“為了支援前線,不給錢也干。”

在緊張的軍運中,他們勒緊褲帶,冒著生命危險,搶修被炸壞的線路和設備。經常是敵機剛剛飛走,大火未消,硝煙未散,不顧敵人扔下的一些炸彈還沒爆炸,鐵路工人和員工家屬們就奔向現場,抬鋼軌、扛枕木、挑砂子、填平彈坑、鋪設線路。由北安、齊齊哈爾、昂昂溪、白城子、哈爾濱、吉林等后方機務段組織的特別運輸隊的乘務員們,告別父母、妻子的時候,沒說到什麼地方、去干什麼,沒想是否能回來,他們隻說一句:“這次出乘日子長,不用惦記。”拎起飯盒就走。多少不平凡的事跡,就是這些平平凡凡的鐵路工人和家屬創造出來的:機車被打壞了,我們的司機頭上頂著閘瓦,冒著敵機掃射,搶上去修﹔途中機車燃軸起火,乘務員冒著生命危險,蹲在機車底部拉條上,給軸箱填硬油﹔爐條壞了,他們把草袋子蘸上水,披在身上,鑽進灰箱裡去修﹔有的宿營車被打壞,乘務員就在煤水車頂上休息。東北晚秋的夜裡,寒風刺骨,可我們的鐵路土人抱著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堅定信念,天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錦州是北寧線上的樞紐,是東北通向關內的咽喉,遵照軍委指示,為集中兵力攻克錦州,“東野”總部決定再從長春、沈陽方面抽調兩個縱隊,參加北寧線作戰。

正當這時,運往錦州前線的軍火列車連續被炸,連運軍火的汽車也被炸起火,攻打錦州的部隊又急需彈藥補充。九月下旬,東北野戰軍總部和總局當即決定,在昂昂溪組織一列秘密軍火列車——三○○五次,搶在敵人沈陽援軍出來之前運到西阜新車站。總局立即指示齊齊哈爾鐵路管理局和鄭家屯分局,要趁敵機大批轟炸暫停的空隙時間,以出其不意的突然行動,確保搶運成功。

三○○五次列車乘務組的十六名同志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九月二十八日將軍列開出。一路上同敵機斗智斗勇,在群眾的支援下克服了重重困難,沖破了層層險阻,經過四晝夜的運行,終於在十月二日早四點四十六分到達西阜新前線。實現了他們臨行前的誓言:“人在車就在,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把車開上去。”“東野”總部為了表揚他們的英雄事跡,贈給他們一面錦旗:“獻給三○○五次英雄列車”,后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給他們記特等功一次,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見了他們的代表,毛主席說:“向鐵路工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