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辦延安自然科學院的經過【2】
艱苦創業
在當時邊區的物質條件下,要創辦一所自然科學方面的大學,困難是很大的。師資、教材、儀器、文具,無一不缺,而且要自己動手,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由於中央的重視,先已撥款雇民工打好了一批窯洞。所以,科學院的師生沒有象抗大、陝公等學校開始時那樣,由自己打窯洞。但整修道路、開辟場地、建造廁所等,基建活動也不算少,外加開荒。天冷沒有煤火取暖,窯洞裡墨水瓶也能凍裂,男同學就上山去燒炭,運回來,一個窯洞一天發一斤多,在地上刨個坑當火盆,幾個人圍著暖暖手腳。女同志則幫助解決冬裝問題,沒有棉衣,怎麼辦?正好從新疆調回一批老羊皮的軍大衣,但不夠分配,隻好把下擺剪下來,兩件大衣改成三件短外套。這東西倒挺暖和,逢下雪天,還可把毛裡朝外,頂雨衣用。學員們在研究院上的第一課,就是自己動手,克服困難,把生活安排停當。
難以自己解決的還是教材和實驗設備,賴有黨中央的關懷,也終於得到解決。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主持工作的周恩來同志親自過問這件事,搜集到了一批當時大學裡作為典范的英文原版課本,談明的《化學》、達夫的《物理學》和克蘭威爾的《微積分》之類,還特地從國外搞回來幾批理化儀器和化學藥品。中央還撥出專款建造了一座教學樓,當時叫科學館,除了一大間實驗室,還有一間階梯式課堂。這樣的設施,在當時邊區算是絕無僅有的了。
李富春同志有一次對學員們講話時,特別提到了中央如何關懷自然科學院的工作,盡量設法提供教學所需要的教材和設備,他要大家充分認識科學工作對革命的重要意義,安下心來,發憤用功,掌握科學知識,為抗戰建國服務。
徐老來校后,從教育方針到課程設置,從政治思想工作到后勤工作,都親自過問、具體安排。他給教師、干部和同學講政治理論課,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激勵和教育我們年青一代。徐老還給我們講學習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他說:“前進的國家與前進的政黨,對於自然科學不應該任其自發的盲目的發展,而應是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它不獨應該把握著全國的政治方針,還應該把握著全國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方針。”他鼓勵大家同心同德,艱苦創業,用自力更生、勤儉節約的精神辦好自然科學院。
經過一番艱苦的創建活動,終於開始了比較正規的學習生活。物質生活是很艱苦的,有時糧食供應不足,不得不以黑豆之類補充﹔副食基本上是鹽湯,飄著幾點油花和一些羅卜片或土豆片。但是同志們憑著一股子革命的熱情和決心,大家的學習情緒相當高,生活很活躍。除了上課,大多數同志都自覺抓緊時間自學。晚上沒有電燈,連煤油燈或蠟燭也沒有,每個窯洞隻有一小盞油燈,五六個人就圍著它孜孜不倦地刻苦學習。
文娛活動的條件盡管很差,但同學們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仍然十分活躍。自然科學院隻有在半山坡上開出來的一個排球場,一到休息的時候,排球場非常熱鬧。有些愛好音樂的同志還組織起合唱團,經常演唱抗日和革命歌曲。
每周都有一次生活漫談會,分組進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大家都本著革命同志問團結互助的精神,有啥說啥,不講客套,偶爾也有爭得面紅耳赤的,但並不強加於人,爭完就過去了,不存什麼芥蒂。這種直率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反而使同志間的關系更為融洽。牆報是同學們自己辦的一個活躍的思想園地,各班都有,內容除了交流思想,也對教學和黨的工作進行探討提出批評和建議。這些活動,既嚴肅又活潑,反映了邊區的民主生活和青年們的蓬勃朝氣,這與當時國民黨統治下的大后方那種毫無民主,倍受壓抑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