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辦延安自然科學院的經過

作者:胡琦 何華生 許明修    發布時間:2016-01-29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一九三九年,黨中央決定在延安建立自然科學研究院,這是我們黨建立的第一個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后來變成了一個教學機構——自然科學院,一九四○年夏正式開學。一九四五年底遷到新解放的張家口,改成了華北大學的工學院。新中國成立后,又發展為北京工業學院。在自然科學院存在的短短幾年時間裡,對怎樣培養科技人材和培養什麼樣的科技人材方面,創造了一些好經驗。在當前為實現四個現代化需要培養大量科技人材的時期,回顧一下迄今還不大為人所知的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創辦經過,是有益的。

歷史背景

一九三九年,抗日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轉折。日本帝國主義在侵佔武漢后,基本停止了正面戰場上的大規模進攻,轉而採取“以華制華”策略,加之國際上的遠東慕尼黑活動,國民黨頑固派加緊賣國投降,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國民黨加緊了對陝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想用切斷供應和貿易往來的辦法,扼殺邊區的生機。邊區經濟原來就很落后,工業更不發展,除了延長的石油和鹽池的鹽大宗出口外,必需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大多要靠輸入,大至鋼鐵、棉花、紗布、紙張,小至火柴、肥皂都是如此。所以,國民黨的停發經費和封鎖經濟,曾一度使邊區的財政和生活發生很大的困難。

為了克服財政經濟上的嚴重困難,黨中央確定了發展自給經濟的方針,發展邊區自己的農工商業,這就給邊區當時主要限於軍工和醫務方面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歷史任務。一九三九年底,自然科學研究院召開了“自然科學討論會”,邊區工農業部門和自然科學研究院共一萬余人參加。一九四○年二月五日,在黨中央直接倡導和贊助下,邊區召開了有上千人參加的“自然科學同人大會”,正式成立自然科學研究會,以加強科技研究工作,配合抗戰,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這是我們黨組織的第一個自然科學學術團體。研究會的任務是:進行自然科學教育,開展科學研究,推進生產事業,協助經濟建設,解決物質困難。毛主席親自到會講了話,指出邊區經濟落后,但自然科學很有發展前途,並從哲學的高度說明:“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人們為著要在自然界裡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得到自由。”他還強調:“自然科學要在社會科學指導下去改造自然界。”陳雲同志在會上講話時指出:“自然科學研究可以大大提高生產力,可以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我們共產黨對於自然科學是重視的,對於自然科學是尊重的。”“希望大家抱著不怕困難,絕不灰心的精神來進行自然科學事業。”不久,八路軍留守兵團后勤部政治部又召開了技術干部座談會,毛主席在會上再次強調技術工作對革命工作的重要意義。這樣就為建立自然科學院奠定了思想基礎。

那時在邊區,中央直屬的已有軍事、政治、黨務、馬列主義理論、財經、藝術各方面的干部學校,但在自然科學方面,隻有一座專業性的醫科大學。延安自然科學院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缺。一九四○年夏天,從大后方輸送去了一批青年學生,便正式分班開課,成為擁有大學本科和預科以及附中的學院。第一任院長是當時中央主管財經工作的李富春同志。不久,老教育家徐特立同志返回邊區,就由他接替了這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