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辦延安自然科學院的經過【4】

作者:胡琦 何華生 許明修    發布時間:2016-01-29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培養無產階級化的技術人材

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器,正如物質的武器一樣,它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它可以為奴隸主階級、封建階級、資產階級所用,也可以為無產階級所用。但形成某種體系,掌握和運用它的人,是有階級性的,也正如組成軍隊,掌握和使用它的人是有階級性的一樣。雖然資產階級的科學人材也可以為無產階級所用,但是,無產階級想要發展自己的科學事業,就不能寄希望於沒有經過思想改造、也就是沒有改變階級性的資產階級人材,這裡有個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根本區別。正如黑格爾關於辯証法的偉大創造,隻有經過馬克思的改造,把它的頭腳倒轉過來,賦予唯物主義的基礎,才能成為無產階級戰無不勝的理論武器,不是亞丹•斯密,也不是李嘉圖,而只是馬克思才揭示出資本增值的真正秘密,暴露其剝削的本質,把無產階級推上自為的舞台。

因此,邊區要發展自己的科學事業,就不能隻仰賴大后方的現成人材,而必需培養自己的人材。培養自己的人材,不能隻限於在學校裡學習科學知識,還必須學習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在學會掌握自然科學這一武器的同時,學會按無產階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加以正確運用。正是這后一點,使無產階級的人材區別於也優於資產階級的人材,足以擔當我們科學事業的骨干。

同邊區所有的干部學校一樣,自然科學院也是通過生產勞動和政治學習雙管齊下,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

前面說過,我們的學習實際上是從勞動課開始的。開荒、燒炭、積肥、種地、紡線、織毛衣、編草鞋,加上各種實習,整個學習期間,勞動始終是一門主課。在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斷絕糧餉,並對邊區進行經濟封鎖的困難條件下,為克服困難,根本改善物資供應,在毛主席的發動下,掀起了一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大部分同學都從翻地、下種到收割、打場,參加過糧食生產的全過程。這種生產勞動,對我們一些原先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五谷不分的青年學生來說,不僅是增加了全套的生產知識,磨煉了體格,更有根本意義的是從中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鍛煉了革命的意志。

我們到科學院后不久,一場大雨使山洪爆發,科學院門前那條叫做杜甫川的小溪,河水猛漲,形成了一股寬闊的急流,從上游漂下來不少農作物和農家的用具。這時候,我們有幾個年輕人很有興致地到大門外去“看大水”,顯然還不曾有同農民休戚相關的感情。一九四一年困難時期,每個人都得完成一定的口糧生產任務,有人還在溪邊開出小塊荒地,種上蔬菜。此時,大家對天氣的反應就不一樣了。出太陽還是下雨,首先想到的是對種的東西是否有利。種庄稼需要肥料,我們幾個人到騾馬店去挖廄肥,時值冬季,天寒地凍,用鎬刨時冰渣亂飛,但越往下挖肥越熟,色味都更濃,竟不覺其臟,反而干得更起勁了。毛主席說,工人農民盡管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最干淨的。原先我們對毛主席的話沒有真正領會。隻有經過象挖肥這樣的實踐,才使我們得到深切的體驗。當手上磨起泡,肩膀壓得疼痛,腰酸得直不起來的時候,才能比較深切地領會到,為什麼在革命斗爭中,勞動人民表現得更為堅定。

如果說生產勞動促進了感情上的變化,整風運動則是進一步促進了思想上的轉變,使我們這些青年學生弄明白無產階級思想與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區別,解決一系列重要的觀點和認識問題,如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領袖與群眾、人性與階級性、政治與技術、個人與集體等等。整風學習也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使我們既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能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

現在回顧這一段歷史,可以毫不夸大地說,要是沒有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我們這些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青年知識分子,要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在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基本上完成思想改造,使自己變成基本上算得是無產階級化了的技術人材,是不大可能的。這兩個運動雖然佔去了相當多的時間,但是,它的重要性是無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