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辦延安自然科學院的經過【3】
近期和遠期相兼顧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就校風來說,抗大的八個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對自然科學院也完全適用。但在辦學上,則從教學方針、課程標准、科系設置、教材內容以至教學方法,有過一系列的爭論。那時,黨對辦社會科學教育經驗是豐富的,但對搞自然科學教育,尤其是高級綜合性的自然科學教育,還很少經驗,自然科學院更是首創。所以盡管大家都同意要辦,但對怎麼辦,卻意見紛紜。這些爭論,實際上涉及到科學與革命,理論與應用的關系,到現在也還有其現實意義。
首先爭論的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辦自然科學院的大學部。有一種悲觀的論點,認為邊區科學設備太差,學生和教員的水平不高,辦不好大學。甚至認為我們培養不了科學技術干部,應當從大后方想辦法。另外一種積極的意見認為,邊區當時人材和物質條件雖不如大后方,但比起抗戰開始的初創時期,已經有了相當的設備,也有了必要的師生人員。我們還有自己先進的方面:有黨中央的重視和正確領導,有革命的學風,有創造性、斗爭性、科學性,革命的教育事業不能向困難和落后投降。而且,發展科學教育事業是抗戰建國和當前邊區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們不能長期停留在技術落后的狀態,因此,大學是應該辦也是能夠辦的。當時,徐老提出:“科學家還應該顧到實際條件的可能和需要,如果沒有人力物力的一定基礎,幻想提高科學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了起碼的條件,隻等待著條件完全具備,而不願意在已有條件下加以創造,隻知道天定勝人而不知道有人定勝天,同樣是錯誤的。”
學制終於確定下來了,既有大學部,也有中學部,但在課程標准和大學分系的問題上,還有爭論,這是前一爭論的繼續。究竟怎樣看待邊區的落后和需要以及科學技術的任務,有兩個相互關聯的爭論點:一個是所謂“正規化”問題,是適應邊區當前需要,辦短期訓練班培養專業干部,還是辦成正規的大學,培養具有基礎理論的專門人材。另一個是分系和課程應側重理論,還是側重應用。有兩種極端的意見:一種認為邊區經濟落后,沒有太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用不著高深的理論,根本無需辦大學,更無須正規化,有人甚至主張“學科學用帶徒弟的辦法”比辦學還好。另一種則相反,認為既是大學,就應當完全正規化,也就是照搬大后方辦大學的傳統方法,甚至照搬外國的經驗。
徐老提出:“空想主義和實利主義對於科學建設同樣是有害的。”一方面肯定科技的中心任務是為經濟建設服務,是為著生產,解決抗戰建國的物質問題。辦大學要照顧到實際條件的可能和需要,如果沒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基礎,就要求正規化,是不實際的。另一方面,強調科學是客觀邏輯的主觀化,是對自然的系統的了解,它基於經驗、高於經驗,搞科學建設首先要對科學必然性有初步的了解。如果缺乏科學基礎知識,想把科學推向前進是不可能的。要根本解決現代經濟建設上的各種問題,還得依靠科學。蘇聯在十月革命以后,一度隻搞設計教學,廢止科學系統,使科學降到最低水平,這種失敗的經驗,必須記取。徐老堅持要統籌兼顧,不能隻顧眼前,主張加強基礎科學知識教育,教給學生系統的科學知識。他極力主張“發展科學必須有周密完整的計劃”。他與各方面仔細商量,制定了一個既照顧歷史,又照顧將來,既抓住中心,又抓住全面的發展科學的計劃。在黨中央、毛澤東同志領導下,他以最大的決心,盡最大的努力,終於把自然科學院這株幼苗培植成長起來,比較正規地順利地開展了教育工作。
自然科學院開始規定的學制是初中一年半、高中兩年,中學偏重實用技術的學習,大學注重精研學理與實際技術相配合。三個月后就改為初中三年、高中兩年、大學三年。從中學到大學一年都是基礎科學,實際問題列到大學的后二年。大學的課本完全採用當時大后方正規大學的規范性教材,從外國購進儀器設備,建設教學樓,這些都體現了正規化的思想。大學部先分四個系,即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礦(冶)系,后來將物理和化學兩個系的課程作了調整,改為機械工程和化學工程系,生物系、地礦系仍保留。
雖然前期教學上側重於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但並沒有忽視實習和應用,開課不久,就辦起了機械和化工實習工廠。化工實習廠配合邊區經濟建設,先后制成肥皂、火柴、砂糖、玻璃等產品供應需要。機械實習廠先后設立了金工、鑄工、鍛工和木工,除組織同學參加實習外,還有一部分固定職工為滿足邊區當時的急需,先后制造了醫科手術器械,造紙廠用的容量達萬斤的大蒸煮鍋,紡織機械配件和日用生活品。組織理化系的同學到煉鐵廠實習,生物系的同學參與了邊區生物調查和實驗農場的活動,地礦系的同學參加煤田地質的調查和測量。
整風運動以后,徐老已離開自然科學院。從一九四四年下半年起,教學轉而側重於實用。在增添部分應用課程的同時,更多地著重了實習。大學部的同學到工廠參加了實際的生產勞動,切實豐富了實踐經驗。前一段時間基本知識的學習為后來有可能參與技術性較強的生產作了准備,后一段的實踐又加深了對前一段基本理論學習的理解,並使之同生產更密切地聯系起來了。
因此,回顧這段歷史,可以說,關於教學方針的討論,通過實踐基本上正確地解決了。黨的指導思想是:科學首先要為生產建設服務,理論和實用不可偏廢,近期和遠期的需要應當兼顧。總之,一切從實際出發,延安自然科學院走出了我黨自己搞科學教育的一條道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