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邊界談判親歷記【5】
五
中緬邊界問題的圓滿解決,使兩國關系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出現了高潮,為亞洲國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在新中國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3點:
第一,從中緬兩國關系來看,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推動兩國關系達到高潮,並對兩國關系的長遠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當時我們的對外關系比較緊張,和美國對抗,和蘇聯的關系開始破裂,和印度關系緊張,在這種背景下,中緬關系達到如此友好的高潮,是難能可貴的。1960年10月吳努總理和奈溫將軍率領360余人的緬甸各界代表團訪華,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接待的最大的非社會主義國家的代表團。1961年1月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率領由9個代表團共437人組成的中國友好代表團訪問緬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向國外派出的最大規模的對外友好代表團。就在這前后,周總理三穿緬甸服已成為中緬友好史上的動人佳話。1960年4月,周總理訪緬參加潑水節活動時,欣然穿上了緬方准備的民族服裝﹔1961年1月周總理訪緬時又於1月6日晚身穿緬甸民族服裝參加緬甸總統吳溫貌的獨立節招待會﹔次日在吳努陪同下訪問古都曼德勒時又接受吳努希望周總理在緬甸古都再穿一次緬甸民族服裝的建議,在坐船游伊洛瓦底江時再次穿上緬甸民族服裝。因為中緬友好的基礎牢靠,“文化大革命”時中緬關系雖然受到一定沖擊,但並沒有對兩國關系持續發展產生太大影響。
第二,按周總理所說,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為亞洲國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為解決中國和亞洲鄰國的邊界問題打開了一個突破口。
第三,打破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包圍圈。當時美國組織了東南亞條約組織,同日本、韓國、台灣當局簽訂了軍事條約,在中國周邊形成了一個包圍圈。中緬友好,就在這個包圍圈上打開了一個大缺口。《中緬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中專門有一條明確指出,雙方不參加針對對方的軍事同盟。中緬邊界問題解決后不久,奈溫成為緬甸的最高領導人,他是一位民族主義者,對中國友好,不屈服於美國,美國雖十分不滿,但多次對他施加壓力沒有成功,這對中國的安全形勢是十分有利的。
(摘自:歐陽淞 曲青山主編:《紅色往事:黨史人物憶黨史》,濟南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