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邊界談判親歷記

作者:程瑞聲    發布時間:2016-05-30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1960年10月1日,周恩來總理和緬甸總理吳努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中緬邊界條約。這是新中國與亞洲鄰國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為以后解決類似問題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先例。

1952年8月,我從北京外國語學校(現北京外國語大學)英文系調到外交部,被派往中國駐緬甸使館擔任學習員,學習緬甸語。從那時起,一直到1960年被調回到外交部亞洲司工作,我在駐緬甸使館工作了8年,有幸作為翻譯和工作人員參與中緬邊界談判。這裡僅就我所經歷的中緬談判過程作一簡要回顧,並談談我個人的一點看法。

緬甸是中國山水相依的近鄰。中緬兩國的交界地方多為深山老林,當地的很多土司既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又接受緬甸王朝的冊封。中緬兩國間的疆界劃分比較模糊,過去並不存在邊界問題。

直到近代,英國不斷入侵緬甸,並最后將其吞並,這才產生了中緬邊界問題。1894年和1897年,中英兩國政府兩次簽訂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條約。

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和緬甸有共同邊界2000多公裡,大部分已經劃定,但是有3段還存在著懸而未決的問題:

第一,阿佤山區一段。中英兩國政府在1894年和1897年簽訂的兩個中緬邊界條約中對這一段邊界曾有明文規定,但由於有關條文自相矛盾,這一段邊界長期沒有劃定。為造成既成事實,英國在1934年初派遣軍隊進攻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所轄地區,遭到當地佤族人民英勇抵抗,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1941年,英國乘當時中國在抗日戰爭中面臨危急情況之機,以封閉滇緬公路相要挾,同當時的中國政府於6月18日以換文方式在阿佤山區劃定了一條對其片面有利的邊界。這就是所謂“1941年線”。由於不久就發生了太平洋戰爭,在這條線上並沒有樹立界樁。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追剿國民黨軍隊李彌殘部的時候,越過“1941年線”,在“1941年線”以西大約佔了10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緬甸政府當時並不清楚,沒有馬上提出交涉。

第二,在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又名南畹三角地區,面積約250平方公裡。這個地區是中國的領土,過去英國在條約中也已明文承認。但在1894年中英兩國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前,英國未經中國同意,強行通過該地區興修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1897年,中英兩國再次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時,英國又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該領土的管轄權。緬甸在獨立以后承繼了這一“永租”關系。

第三,尖高山以北的一段。這一段邊界過去從未劃定。其中,片馬、崗房、古浪是由中國皇帝冊封的土司統治的,有確鑿的証據表明其屬於中國。清朝末年,片馬的一個土司因為收稅問題,跟其他土司發生糾紛,被地方政府抓了起來,但很快又被釋放,這引起片馬土司們的普遍不滿,認為中國政府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這本來屬於中國的內部矛盾,但英國人心懷叵測,1911年初趁勢武裝佔領了片馬地區,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義憤,全國各地掀起了風起雲涌的抗議運動。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不得不於同年4月10日照會當時的中國政府,正式承認片馬、崗房、古浪3處各寨屬於中國領土,但是卻毫無道理地繼續侵佔這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