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4】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0-26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上述这些争论之点,在会前多已经再三提到过的,只有农民运动,是一个新提出来的问题。在中共的历次讨论中,直到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才注重这个问题,尤以毛泽东为然。中共第一个著名的农民运动者彭湃,到于1922年9月间就在广东的海陆丰成立了第一个农会;在第三次代表大会时,他的工作已收到相当的成效。但海陆丰那时正在陈炯明的统治之下,一切消息不易外传,他的工作也未引起重视。陈独秀先生和中共广东区区委虽曾鼓励彭湃这种活动,但陈在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并未提到这项农民运动,而且还慨叹农民人数虽多,但太落后了,一时不易发动起来。

毛泽东当时对于彭湃的这种活动也是毫无所知的。但他向大会指出,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更少,可是满山遍野都是农民,因而他得出结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他还证以中国历代的造反和革命,每次都是以农民暴动为主力。中国国民党在广东有基础,无非是有些农民组成的军队,如果中共也注重农民运动,把农民发动起来,也不难形成像广东这类的局面。这种看法,是毛泽东这个农家子对于中共极大的贡献。毛泽东这种思想,是否马克思主义的旁门左道,此地暂不论及。但那时他的此项见解的重要性,是不能抹杀的。

这个辩论继续近一个星期,马林终于亲自出马参加辩论了。他向大会发言,表示支持陈独秀先生的报告,强调他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内积极工作,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原有主张。他指责一切低估国民党和夸大工人阶级力量的说法,都是左倾的空谈。他素来瞧不起农民,对农民问题更是只字不提。他最后用威吓式的口吻说:陈先生的报告是否获得通过,就是大会是否接受共产国际的训令,抑或准备违反的证明。

当时陈先生和我都曾企图经过协商以获得谅解,但这些努力终告失败。最后在结束这一辩论时,即以我提出的一个修正案交付表决。这个修正案是就未获得谅解的部分而提出的,其内容大致是:一、中共在国民革命运动中,须加强对职工运动的领导,并在工人中发展中共的组织;二、中共在职工运动中须与国民党所领导的工会和工会中的国民党员,密切合作。但工人中的中共党员,除一部分有必要者外,不应全体加入国民党;三、工人运动既是中共所领导的独立运动,中共虽不能阻碍国民党在工人中的活动和工人加入国民党,但不应采取积极介绍大批工人加入国民党的政策。

这个修正案付表决的结果,是八票对八票,于是担任主席的陈独秀的一票,起了决定作用,换句话说,我的修正案被一票的多数所否决而宣告失败了。这个修正案的被否决,等于通过陈独秀先生的提案:中共应在工农群众中(尤其是农民为最),发展国民党的势力和影响。当时,我们这些反对者认为,在农民中发展国民党的势力和影响还是无关宏旨的,因为中共在农民中尚无实力存在,至于在工人中无限制的发展国民党的势力和影响,就等于放弃了中共的主要阵地,这也等于取消了中共的存在的基础。

马林的主张终于胜利了,但他也知道这主要还得力于陈独秀先生的支持,而且也觉得这种胜利是不够稳定的。他加强压力,大肆宣传我反对陈独秀先生的领导,违反共产国际的训令和破坏党内的团结,应当予以严重的惩戒。

同时按照共产国际的成规,持反对意见的人须向大会表明态度。我们这些反对者表示出来的态度,却不是完全一致。首先,支持我修正案的毛泽东,以轻松的语调表示接受大会多数的决定。继之而起的蔡和森则仅沉重地说了一句话:“服从多数的决定。”我则向大会发表二个声明,表示服从多数决定,但保留我的原有意见。由于反对者所表示的态度程度不同,以及我强调保留原有意见,使一切攻击都集于我的一身。马林声言,我的保留意见意味着我仍将发表反对言论,将会引起党内纠纷,非予以制裁不可。

这时候,一位来自哈尔滨代表东三省中共组织的代表陈为人起而发言。他声称他投票赞成陈独秀的原提案,是表示对陈所领导的中央的信任,但并不赞成因加入国民党政策而牺牲中共独立的观点,也不相信陈先生会这样做。他诚恳的号召党的团结,要求陈尊重反对者的意见,他特别说到我不特不应当受处罚,而且此后仍应负责领导工作。这位一直没有卷入争辩旋涡的陈为人发言态度非常诚恳,当即转变了会场的空气,使陈独秀先生觉得须适可而止。这样,马林的高压政策便无法施展了。

中共内部第一次意见分歧的大风浪过去之后,大会旋即恢复了平静,继续讨论其他问题。值得特别说到的是陈独秀先生还提出一个党团问题的提案,主张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内工作者都应组织党团,以保持中共党员在国民党内一致的主张和发挥他们在国民党内的影响。陈先生提出这个决议文的原意,似是要表示一下他不愿牺牲中共的独立,安慰一下我们这些反对者。其实代表们受着这场争论的震动,心情都有些不安,因而大会气氛也有些无精打采,这个提案没有经过讨论也就一致通过了。但后来它却成为国共纠纷的一个主题。

最后大会所通过的宣言,系表示承认国民党在国民革命中之领袖地位,并希望社会上的革命分子都集中到国民党来。但“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各项革命工作都是国民党工作的一部分”,这些马林所说过的很响亮的话,在宣言里并没有提到,这也是顾到党内的团结的结果。

中共中央改选的结果,我以落选的方式被排出了中央。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毛泽东、瞿秋白五人当选为中央委员。陈仍任书记,蔡仍任宣传,毛泽东则接替我任组织部长。

后来中共的记载多宣告我因根本反对国共合作或根本反对加入国民党的政策,被第三次代表大会开除了中央委员,这些记载多不免有些似是而非。我自信我上面所述是合乎当时真相的。现在参加第三次代表大会而尚在人间者,除我以外,似只剩毛泽东一人,如果他愿意保持历史真相,他当不会否认我在上面所说的话。

在中共历史的发展上,第三次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西湖会议不过决定中共少数人加入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才进而采取在国民党内实现国共全面合作的政策。因此,共产国际和中共的一些历史学家们往往着重描述这些大会的重要性,企图多方面证明共产国际领导的正确。

其实,这个加入国民党的政策,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不能说是恰当的。在推动中国国民党革命运动上,虽然因这一政策的执行获致可观的成就;但不能证明如果国共合作改为采用联合战线方式,成就不会相等或更大。至于国共混合终于招致了革命势力严重的分裂,使中国陷于内乱和外侮交相煎迫之中,更是铁一般的事实。实行这种政策的国共两党,都陷入了纠纷的深渊,终由友党转化为势不两立的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