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大革命失败原因研究述评【3】
三、关于国共两党关系与大革命失败
1.关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胡绳在20世纪90年代曾指出:“这次大革命的失败原因,从客观上讲,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暂时比革命阵营的力量强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这是一种传统观点。而韩国军认为,国民党在大革命时期是领导革命的主体,右派叛变革命是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因此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看成是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错误的。左双文则认为大革命中革命的因素是主观因素,反革命的因素是客观因素,当国民党右派从革命阵营转变为反革命阵营时发生了主体到客体的转变,显然仍支持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的观点。(参见韩国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吗?》;左双文:《大革命失败的原因问题》,《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
2.关于国共两党矛盾分歧。20世纪90年代初,王承璞从大革命期间国共矛盾的角度分析认为,大革命是两个不同阶级彼此代表两种不同利益的两种革命运动,这两种革命运动因为阶级利益、革命性质和革命形式的不同必然会产生激烈的斗争,这是国共两党矛盾和分歧的症结所在,正是这种矛盾决定这两种新旧不同性质的革命不可能长期在同一轨道上进行。(参见王承璞:《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刘宗让、郝奇进一步分析后指出,土地政策分歧是国共两党的根本性分歧,国共两党的破裂是不可避免的,大革命失败也是必然的。(参见刘宗让、郝奇:《大革命时期国共土地政策及其比较》,《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杨天石对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分歧进行了概括,指出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思想、理论和策略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后来发展为两党分裂的思想因素,随着斯大林改变列宁的既定路线,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对外政策逐渐“左”倾,共产党推动激烈工农运动激起了国民党内部资产阶级和地主成分人员的反共情绪,而列强在苏联和共产国际支持激烈工农运动的同时,也在寻找国民党中的“温和派”,蒋介石成为选择目标,在国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国共关系从合作走向分裂从而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参见杨天石:《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党人与前期中华民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6-593页。)
3.关于国共力量对比悬殊。钱凡指出,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另一方面是世界革命处于低潮,反动派的势力比较强大造成的。(参见钱凡:《从两次国共合作看世界革命形势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兼论大革命失败的原因》,《龙江党史》1999年第2期。)杨乃良指出,在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人们常强调国民党反动派力量的强大,实际上在大革命中随着共产党力量的增强,国民党害怕共产党的强大会危及国民党的利益,因此才违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清洗共产党,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参见杨乃良:《大革命失败原因再分析》,《孝感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郭圣福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弱小的国民党左派力量难以遏制国民党右派分裂活动,这两种力量的不平衡决定了国民党发展方向和国共两党走向分裂的趋势。(参见郭圣福:《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新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关于中共成为汪蒋对抗的牺牲品。龚松柏等指出,北伐战争后期,武汉国民政府为了抑制蒋介石军事独裁谋求提高党权时,蒋介石联合军事将领并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使其选择“反共”的旗帜与武汉政府“提高党权”的旗帜相抗衡。苏联顾虑帝国主义国家干涉而没有过多地援助武汉政府,中共随即成为蒋介石与武汉国民政府相互对抗的牺牲品,大革命由此失败。(参见龚松柏、吴匕:《北伐时期武汉国民政府提高党权运动述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归于蒋介石的“军权”压倒了汪精卫的“党权”是一个新的视角,也符合大革命时期军阀政治的特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