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卡特时期的中美外交博弈【2】

作者:董振瑞    发布时间:2013-01-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

二、建交初期的外交协调

中美建交的同时,中国周边却酝酿着新的风暴。一方面,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继续保持军事压力,并积极支持越南推行亚安体系,加紧向东南亚渗透扩张;另一方面,在加紧拼凑印支联邦的同时,越南和苏联的关系在进一步靠拢。9月,苏联向越南转让大量军事装备;11月,苏越签订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中国周边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一)邓小平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基本判断

对东南亚一些国家逐渐升级的反华行为和苏越“渐行渐近”的战略态势,邓小平保持高度警惕。他强调,要警惕霸权主义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的扩张活动,要密切注意这一事态的发展。在继承毛泽东“一条线”(指20世纪70年代中国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提出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各国,联合努力,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的思想--作者注)思想的基础上,他认为中国要搞经济建设,就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要维护这样一个环境,就需要抑制霸权主义在本地区的扩张;要抑制霸权主义,就需要站在地区和全球角度。具体到外交策略上,就需要调整同美国、日本、西欧及广大第三世界间的外交关系。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出访美国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邓小平访美

1979年邓小平访美,是中美关系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之所以重要,在于邓小平同卡特之间举行的三次“极其有益的和建设性”的会谈。( 参见《人民日报》1979年1月31日。)

在会谈中,邓小平表示:就中国来说,我们不希望打仗。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就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和平环境。(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476页。)卡特表示赞成美中加强合作,在一些麻烦地区协调行动。谈及苏联影响扩大问题时,邓小平提出重要的是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就是说,中、美、日、西欧以及第三世界要联合起来,破坏苏联的战略计划。谈及中南半岛形势时,邓小平表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是苏联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对苏联的这种战略部署,如不加以破坏,就会造成更大的麻烦。并说一些国家建立印支联邦的野心由来已久,从战略全局考虑,有必要对这种狂妄野心给以教训。卡特表示,美国不是怕苏联,而是希望把苏联和越南孤立起来,不要因为采取军事行动而使它们赢得更多的国际支持。邓小平表示中国将对此问题作进一步考虑。但卡特得到的印象是:决定已经作出。(参见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下),第81-82页。)

邓小平访美期间同卡特的三次会谈,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围绕反对霸权主义扩张进行了初步的外交协调。无疑,这一协调会对全球地缘政治产生深刻影响。布热津斯基后来回忆说:“从原先设想的仅是礼仪性的外交访问,变成为一次具有全球地缘政治意义的高峰会谈。” (参见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下),第84页。)

(三)对越自卫反击战后的中美外交及大三角博弈

邓小平访美之后,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中美苏三国随之展开了一轮复杂的外交博弈。

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卡特政府一方面谴责越南侵入柬埔寨,另一方面谴责中国对越还击,要求中越“双撤军”;并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东南亚形势,压制苏越;而且把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同苏联保持克制联系起来,提出“美国政府也准备采取类似克制的态度”,暗示苏联“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同苏联必须保持克制两者之间有某种联系”。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如果苏联不保持克制,美国也会采取相应措施。

美方的态度,令苏联大为恼怒。勃列日涅夫打电话给卡特,责问:邓小平访美两星期之后,中国就向苏联的一个盟国发起了军事进攻,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 参见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下),第85页。 )但卡特不为所动,在致勃列日涅夫的信中表示,如果苏联“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美国将重新估价其在远东的安全地位,并在军事上作出反应”( 参见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下),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822页。)。但同时,他又对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说:美国同中国之间没有签署任何秘密协定,美国事先并不知道中国要进攻越南。他要求中国在进攻后尽快撤军,并强调超级大国要保持克制。 (参见《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479-480页。)

美国财政部长布卢门撒尔原定于2月下旬访华,鉴于国际社会对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关注程度,美国内有人提出应取消此次访问,以示美国不赞成中国的行动。卡特政府则认为,如果取消此次访问,势必会对中美关系造成影响,因此坚持布卢门撒尔的访华计划。2月24日,布卢门撒尔如期访华。27日,邓小平亲自会见了他。苏联对此十分恼火,攻击西方对中国搞“绥靖”,并于2、3月份在苏联远东地区及蒙古等地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面对这样的局势,邓小平适时阐述了中方的立场和对策,进一步协调中美关系。4月16日,在会见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议员团时,他说:“我们对美国政府的立场和表明的态度是满意的,就是提出中国从越南撤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就是对这个态度我们满意。只要美国在道义上、在政治上继续采取这个立场,这就是美国对柬埔寨的支持。”19日,在会见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访华团时,他再次强调:“(我们)实际上不是从中越两国角度考虑,也不是从印支角度考虑,而是从亚洲、太平洋的角度,也是从整个全球战略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 (宫力:《峰谷间的震荡--197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在邓小平的全盘谋划下,建交初期中美两国就一些重大国际事件进行了初步的外交协调。对中国来说,作为大三角中力量相对较弱的一方,通过不懈的外交努力,一则确保了中国的周边安全;二则有效平衡了苏联的力量扩张;三则明显改善了中国的外部环境,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宝贵条件。

(四)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的中美外交及大三角博弈

1979年12月29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发生后,美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应。美苏矛盾激化的同时,中美关系却有了发展。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次日,中国政府就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强烈谴责这一行径,要求苏联停止对阿富汗的入侵和干涉。邓小平认为,苏联的扩张政策是国际局势动荡的根源,因此各国要联合起来,认真对待苏联的全球扩张主义。1980年1月7日,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他指出:阿富汗事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苏联霸权主义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提出中美要协商对阿富汗事件的态度。1月8日,在会见美国国防部长布朗时,他又提出:“中美两国应该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来维护世界和平和对抗苏联霸权主义。”(参见《人民日报》1980年1月8日;《人民日报》1980年1月9日。)

在中美关系缓和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解禁了近30种军事设备,允许向中国出口。美国商务部也把对中国的出口控制从“Y”类(对华约国家)放宽到P类(对新国家集团)。到这年7月,美国已有400项非杀伤性武器的军事高技术获准向中国出口。美国防部长布朗还表示:美国认识到一个安全、强大、和平和友好的中国与美国利害攸关,意识到两国防务机构之间进行接触的益处。( 参见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下),第93页。)

在邓小平的主导下,建交之后中美关系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两国间先后达成的条约和协定就有20多项,内容涵盖科教、文化、高能物理、贸易、农业、海运及民航等诸多领域。这些协定既使中美关系开始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又加速了中美战略关系的发展。在中美苏大三角的力量博弈中,中国的份量在逐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