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卡特时期的中美外交博弈【5】

作者:董振瑞    发布时间:2013-01-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

五、对中美关系的几点思考

卡特时期的中美关系跌宕起伏。梳理这一时期邓小平对美外交的决策过程和重要思想及战略智慧,对中美关系的一般发展规律和基本特点,有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中美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斗争。这是由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全球战略等方面结构性特点所决定的。卡特时期的中美关系形象地体现了这一点。围绕中美关系正常化、台湾问题、东南亚形势及美国大选,中美两国既有合作,又有斗争;既有反对霸权主义扩张、维护西太平洋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共同需要,又有基于各自国家利益而展开的激烈交锋。但不管合作多么紧密,斗争多么激烈,中美关系始终都在“好不到哪里”与“坏不到哪里”这个弧度间波动。这是3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中美关系一个带规律性的经验总结。

第二,中美关系要放到西太平洋地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视野来看待。邓小平处理对美外交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和立足点,就是不单从中美两国自身来看待中美关系,而是始终从西太平洋地区、从亚太地区乃至从全球角度来看待中美关系。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邓小平才折冲樽俎,抓住时机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并积极推动、协调对美关系,确保中国周边安全,大大减轻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并在大三角的力量博弈中,使力量相对较弱的中国的处境得到了明显改观,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一点,也正是邓小平一再强调“中美关系是一个政治问题”的智慧所在。

第三,牢牢掌握主动权,合作中敢斗争,斗争中求合作。掌握主动权,是掌握中美关系发展全局的要害所在。邓小平处理卡特时期的中美关系,经验之一就是牢牢掌握主动权。不论是万斯访华,还是布热津斯基访华;不论是应对美国大选年的台湾议题,还是在中美苏大三角博弈中的利弊权衡,邓小平都始终争取主动权。这个主动权就是在坚定原则立场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灵活调整策略,随机应变。美国是以全球战略和外交手段见长于世界的国家。在无政府的国际状态中,在对国家利益排他性的追求中,在纷繁复杂、交织难清的国家交往中,同这样的国家打交道,当然要始终握有“斗争”的一手,在合作中要敢斗争。这是经验之二。不论是万斯来华还是里根竞选总统期间的“倒车”言论,不论是布什访华还是美国内亲台派议员的鼓噪,无一不气势汹汹,大有压迫中国就范的企图。但邓小平始终握有“斗争”的一手,并且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迫使对方不得不重新调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对策。此外,如前所说中美结构性的特点,决定了两国在经济、科教、文化等领域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要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稳定中国的周边环境,就必须加强中美之间的合作。因此,要在斗争中求得合作。邓小平对里根竞选期间一些言论予以坚定反驳,其目的就是为了之后中美之间能更好地合作,中美关系能更健康地发展。这是经验之三。

综上所述,卡特时期的中美关系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一个缩影。在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中,邓小平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对美外交的实践中,他围绕中国的中心目标,坚定原则立场,灵活运用策略,牢牢把握对美外交的主动权,把中美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历史时期。学习、研究和宣传这一时期邓小平处理对美外交的决策过程和战略智慧,将会有助于更好地处理中美关系。〔作者董振瑞,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原载:党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