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卡特时期的中美外交博弈【4】

作者:董振瑞    发布时间:2013-01-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

四、美国大选年的新较量

(一)1980年美国国内政治形势

1980年是美国大选年。在美国国内,大选年的中美关系往往会成为各政治派别激烈斗争的焦点,中美关系也往往因此而受到强烈冲击。这一特点在1980年美国大选期间表现得十分突出。

中美建交之后,中美关系总体朝着积极、有利方向发展,但是在美台保持非官方关系的情况下,美国对华政策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复杂的情形。美国《与台湾关系法》通过后,亲台派议员并不满足,他们警告不能通过“牺牲台湾的利益来对中国表示友好”。呼声很高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是保守派的领袖,同时也是长期以来美国政界对台湾最热心的支持者。在1980年竞选初期,他比任何候选人都猛烈攻击卡特政府的对华政策,并数次声称如果他当选,将重建与台湾的“官方关系”,也将继续称台湾为“中华民国”。 (参见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下),第100页。)

与此同时,1980年卡特政府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在阿富汗事件及伊朗扣留美国人质事件上,对大选期间的台湾议题,卡特政府虽然仍然强调美中建交是历史性成就,不同意“发展美中关系不利于美国”的说法,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示“在台湾问题上要立场坚定”,并于年初便宣布向台湾出售28亿美元的武器。

总之,美国大选年的台湾议题逐渐成为中美之间的一个重大外交问题。

(二)布什访华与邓小平的回应

对于美国大选中出现的各种可能导致中美关系倒退的言论和行动,邓小平始终密切注视着,并适时予以坚决回击。

5月,美国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里根再次表示如果他一旦当选总统,将重新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针对这一情况,6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倒车开不得》的社论。指出:如果按照里根声称的政策,美国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这就意味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则基础被彻底破坏,中美关系将倒退到两国人民都不愿看到的状态。(参见《人民日报》1980年6月14日。)鉴于事态严重,里根的外交政策协调人艾伦两次为其进行了辩解。他说,里根如果当选,不会改变目前的美中关系和美台关系。 (参见刘连第、汪大为:《中美关系的轨迹》,时事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7月17日,里根被正式确定为共和党候选人。为了确保大选获胜,艾伦建议里根要与他最初发表的对华政策拉开距离,并派与中国有较深渊源的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布什访华,向中国领导人解释。但里根却要布什向中方转达他的强硬信息:他不会为了新朋友而丢弃老朋友。 (参见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下),第101页。)8月17日,里根表示他所说的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并不意味着关闭美国在中国的大使馆,同时再次鼓吹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中方针锋相对,《人民日报》于19日发表《不要错打算盘》的社论。指出:在中美建交后的今天,如果美国同台湾恢复所谓“官方关系”,实际上就是使早已破产的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复活,这就根本破坏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则基础,必然要影响到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这是显而易见的。今天谁要想使时针倒转,都将证明是错打了算盘!(参见《人民日报》1980年8月17日。)

在这种气氛下,8月22日邓小平会见了布什。布什向邓小平保证,里根将继续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他没有想在台湾问题上倒转时针,他只是对“台湾的老朋友怀有强烈的感情”。听到里根的态度后,邓小平当即予以回击。他说:“我们对里根先生最近一个时期发表的一些政见和共和党的执政纲领感到不安。”他请布什向里根转达中国政府的四点立场:“(一)中国政府希望中美关系发展,不应该停滞,更不应该后退。任何从中美建交公报后退的言论和行动,中国政府都坚决反对。(二)不管美国1980年大选后哪一个党执政,中国政府评价和判断美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对外政策都将把对中国的政策视为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三)如果共和党竞选纲领中对中国政策部分(其中包括对台湾的政策)和里根先生最近发表的有关言论,真的付诸实施的话,这只能导致中美关系的后退,连停滞都不可能。(四)如果以为中国有求于美国,以致一旦美国共和党竞选纲领中的对华政策和里根先生发表的有关言论成为美国政府政策付诸实行,中国也只好吞下,别无选择,那完全是妄想。”他还特别强调:“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所以,我把话说清楚,把这几点写成文字交给你,请转告里根先生。”(《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667-668页。)

邓小平的这番谈话,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国外舆论认为,由于里根一再重复“两个中国”论调,已使布什访华“遭到彻底失败”,“里根在中国问题上进退维谷”。(参见《人民日报》1980年8月27日。)

(三)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发展

邓小平的讲话引起了卡特政府的不安。8月25日,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发表讲话,反对在对华政策上倒拨时针。( 参见刘连第、汪大为:《中美关系的轨迹》,第29页。)26日,美国驻华大使伍德科克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抨击里根的对台政策。他说,对台关系法“明确地排除了美国在台湾设立任何官方机构的可能性”,里根目前的对台政策“危及美国精心同中国建立起来的关系”,在当前国际事务处于特别敏感的时期“将有严重削弱美国国际地位的风险”。同一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伍德科克的上述观点“就是我们的观点”。(参见《人民日报》1980年8月28日。)该发言人还重申了美中关系的原则,并指出里根的主张将使美中关系复杂化。 (参见刘连第、汪大为:《中美关系的轨迹》,第29页。)

11月4日,里根以压倒性多数当选为美国第40届总统。邓小平认为,在美国国内大选期间,候选人可能会发表一些轰动性的言论,以达到争取选票的目的;但一旦当政,就要面对现实问题。基于这种考虑,11月15日在会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时,他系统阐述了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他强调要从全球和战略的角度看待中美关系。他说:“继续发展两国的关系,这是全球战略所要求的。这是一个最富和一个最穷的国家打交道。中国虽仍然是个穷国,但从战略上来讲,还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国家。”“一句话,我们希望中美关系要发展,不要停滞,倒退。”(《就当前国内外一些重要问题邓小平答美国记者问》,《人民日报》1980年11月24日。)他强调发展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需要,也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要站在世界的、全局的角度看待;那种认为中国之所以愿意发展同美国的关系,是有求于美国,或者认为中国为了同美国保持关系,宁可吞下里根在台湾问题上配制的苦药丸,那是妄想,是打错了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