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认识【10】

作者:陈晋    发布时间:2013-04-19    来源:党的文献
分享到 :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毛泽东再次探索道路问题,提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见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页。)。对这条道路的目标,毛泽东设想的精要是,让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05页。);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的现代化,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过渡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民族复兴也不光是自己站起来,强起来,到21世纪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进入新时期,邓小平开创中国道路,一开始就自觉地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1984年,他确切地讲,“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1987年,针对“中国现在干的究竟是什么事情,有些人还没有搞清楚”这个现象,邓小平明确把现代化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4页。)可见,“中国梦”里现代化和社会主义这两个含义,在中国道路的开创过程中,一开始就是不能割裂的。到十五大,我们党正式把中国道路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概念对接起来。十六大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把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之“梦”,从此前的“富强民主文明”扩展描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中国梦”诱人,但绝不虚幻。

在中国道路的探索积累和开创发展过程中,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不仅始终作为目标存在,而且始终是具体的,是由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连接起来的。比如,关于中国道路的现代化之“梦”,围绕“小康”这个阶段性目标,我们先后经历了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小康生活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阶段到又一个阶段的实践行程。以后,我们还要经历从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衔接和实践。以上不同的目标概念,语境不同,内含也不一样,但都反映了“中国梦”所经历的阶段性特征。到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时候,大体就可以称得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到那时,已经发展到新的境界的中国,不仅会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道路也会为人类的共同价值添加更多的资源和标记。

中国道路是着眼于现实,面向未来,催人奋进的复兴大道,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和永续奋斗。走“中国路”,圆“中国梦”,无疑是当代中国最耀眼的时代主题!

〔作者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