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认识【6】
关于从改革开放前到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演进特点,邓小平在1980年主持起草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时,说得很清楚:“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概括起来实际就是四层意思:在开创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做的事情,一是把毛泽东那一代人提出来、设想过但没有去做的事情做起来;二是把毛泽东那一代人做错的事情改正过来;三是把毛泽东那一代人做得不够好,但总体上还可以去做的事情进一步完善起来;四是做毛泽东那一代人没有遇到过的新事情。这四层意思,具体地回答了中国道路是怎样起步的,同时也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共产党人,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在他们选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创新,而是在他们直接碰到的,由毛泽东那一代人奠定的基础上开始改革开放的。
第四,中国道路的本质灵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主义,如果这个主义不科学,道路就没有灵魂。中国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支撑它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下的重要定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个论断,鲜明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说中国道路其来有自,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原则有其思想来源,有其传承的“道统”。社会主义思潮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实践探索,经历了好几个时间段。其中的“道”,就是内容逻辑,主要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所谓“统”,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主要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几个阶段的形成发展。正是从“道统”的角度,我们一直强调,中国道路的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发展。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就改变了方向”。改变了方向,是因为树立了社会主义这个新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中国政坛上有300多个政党,却单单是中国共产党搞成功了,说明这个新方向符合中国社会的要求,是对头的。中国道路,就是沿着社会主义这个新方向不断前进的结果。
从实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飞跃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没有变,理论基础没有变。改革开放不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推倒重来,而是一个辩证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认识更清楚了,而且越来越清楚;实践上更有成效了,而且成效越来越明显。不论中国道路怎么发展,都是社会主义不断在更高形式上走向成熟和完善,都是更好地做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历史是一条通道,现实由此而来。
弄清楚中国道路从哪里来,正确理解中国道路的“前世今生”和历史逻辑,正确把握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结论就是: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成果绝不能丢失,实践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绝不能否定,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绝不能动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