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认识【2】

作者:陈晋    发布时间:2013-04-19    来源:党的文献
分享到 :

第三,从中国道路和当今世情的关系来看。

中国道路在30多年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受了各种风险和考验。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被西方宣布“不战而胜”、“历史终结”的压力中,在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以及西亚北非的乱局中,一些国家被难倒,被翻倒了,中国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但最终都化险为夷,并且发展得更好。中国道路的生命力由此可见。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很明显,有的国家政治和社会走向也出现了不确定性。在一些国家反思、总结自己走的路子时,中国道路的影响力也显现出来,以至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于2011年6月在接受中国《参考消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发展模式,无论对中国自己还是对世界其他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便是西方世界喜欢讨论“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原因。西方一向期望按他们的模式来塑造发展中国家,现在多少觉得,可能确实存在中国道路这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但在讨论中,不少人对中国道路有误解,有怀疑。有的发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的“捧杀”中国道路而导致“威胁论”,有的“棒杀”中国道路而喊出“崩溃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需要亮明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的态度,还有必要自信地把中国道路的特点和内含清楚地宣示出来。

在风险和机遇中前进的中国,清楚地知道走什么路,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这条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定力,认认真真地去解决原有的问题和势必会继续出现的新问题,遇到再大的难题也不动摇意志,改弦易辙。要说大局,这就是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大局。

二、中国道路是什么?

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千差万别。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在世界上曾是很有影响的模式。越南、朝鲜、老挝、古巴这样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其道路也各有不同。在欧洲政坛,至今还有势头不减的社会民主主义(有时叫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90多个民族独立国家中,约有半数先后宣布实行社会主义或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由此出现各种民族社会主义道路。非洲相继出现“阿拉伯社会主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村社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在拉丁美洲,委内瑞拉的“21世纪社会主义”、玻利维亚的“印第安社会主义”至今还有影响。在理论上,国外还有许多没有执政的共产党和“新马克思主义”各种流派,也都各有其社会主义观。中国搞社会主义,曾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吃过苦头,才走出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拥有鲜明区别的道路。它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中国道路根植于中国的国情和传统,适应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和选择,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理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回答了在人口这么多,底子这么薄,资源这么贫乏,发展这么不平衡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关于中国道路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从 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始,党的重要文献,便根据改革开放实践提供的新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和概括。和以前的文献比较起来,十八大的总结和概括,更集中、更系统、更完整了,在不少方面作出了理论创新。据此,我们大体可从以下四个角度,来概括和理解中国道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