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认识【8】

作者:陈晋    发布时间:2013-04-19    来源:党的文献
分享到 :

第二,关于怎样发展。

中国道路不是僵化的模式,对中国道路最好的坚持,就是与时俱进地发展。发展中国道路的最大动力,是在实践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当然也是发展中国道路的关键一招。尽管现在推进改革矛盾多,难度大,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所说,“不改不行。我们要拿出勇气,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推动中国道路往前发展,人们从不同角度,都会认为有当务之急,诸如民生,法治,公平,生态,收入差距,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反腐倡廉,周边事态,等等。站的角度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答案自然不同。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作出战略判断,确立主攻方向,推出顶层设计。

所谓顶层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重视各领域体制改革的统筹设计。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意也在此。“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怎样推进和发展,各实践领域的具体道路怎么走,各有着力点、突破点。比如,在经济领域,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质量和效益。在文化领域,关键是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国道路的文化软实力。但从总体上说,要走好中国道路,从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建设入手,无疑最为关键。一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积累,中国道路在前进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不少方面已有规律可循,为一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条件;二是因为,如果各种制度、体制、机制仍然不协调配套,势必出现相互牵扯甚至内耗,进而影响总体改革和发展成果;三是因为,我们既面临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的问题,也面临如何切实遵循和敬畏制度的问题,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做到用制度管权,靠制度办事的问题上,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走中国道路,我们曾经拥有人口红利,长期拥有改革红利,再进一步,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路子上取得更多更好的收获,势必带来更大的制度红利。

邓小平在1992年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邓小平说的30年,已经过去了20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对中国道路在制度形态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治发展道路方面,党的十八大还就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等作了安排。在我们的制度体系中,原本有政治协商的传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党把协商和选举并列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近年来,又明确了协商民主这个概念,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其作为一种制度,并要求落实到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基层民主协商各个方面。这些部署,广泛、多层地扩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含,无疑将成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发展中国道路的着力点。还有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协调改革,更是一篇大文章。

推动中国道路往前发展,不仅要有轰轰烈烈的突破和转折,更需要渐进式的改进、完善和积累。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干,争取有所突破,早有成效。对看得还不那么准,又必须有所突破的改革,则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

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中国道路的创新发展,有自己的风格,这就是,从“先易后难”的务实主义,再到“攻坚克难”的现实主义,要避免陷入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浪漫主义。抬头看远方,需要理想情怀,才不会失去目标方向;埋头走路,需要现实主义,才不会跌跟头。务实和现实的改革,既直面改革的难点和焦点,又强调改革的渐进过程,而不是期望短期内就能够把想解决的难题都做完,也不是渲染还没有条件去做的事情以作画饼,更不幻想拿花样翻新的口号,来说明中国道路的发展如何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