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史研究的布局和样式问题【2】
二、准确把握党史研究总体布局的内容
党的历史是立体的、生动的,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分析、去展现。从时间上看,党的历史表现为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从空间上看,党的历史又表现为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总起来说,正是时间上各个时期的历史和空间上的“三个史”,构成了党史研究的基本布局。当然,党史研究的内容不限于这些,我们还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关注和研究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各个时期的历史和“三个史”,只是对党的历史的类型化总结和典型化界说。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三个史”的基本布局之下,还有次级、次次级的具体布局。党史研究从基本布局到中间层次的布局,再到更为具体层次的布局,层层展开、环环相扣,这样就能形成党史研究的完整而立体的研究体系。
(一)关于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历史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纵向即时间维度上凝炼和概括了党的历史。
党史研究在时间维度上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研究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揭示中国革命运动的规律和社会制度变迁的法则;研究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反面经验,揭示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研究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阐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时间维度研究党的历史,能够增强研究和著述的连贯性,突出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主题和主线。
在研究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总体布局下,时间维度的次级布局应包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党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等。其中,既要注意深化对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程、成就、经验、意义的研究,更要注重加强对党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次级布局之下,要有更为具体的布局。如在党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之内,可以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和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等更为具体的布局。
(二)关于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的研究
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这“三个史”,从横向即空间维度上凝炼和概括党的历史。从这样的空间维度研究和记述党的历史,就能增强研究和著述的条理性、系统性,就能更充分地揭示、更清晰地展现党在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的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
第一,关于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史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空间上首先是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党领导人民90多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过艰难曲折,积累了宝贵经验。党史研究的基本目的,首先就是通过研究党领导人民的不懈奋斗史,揭示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告诉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然和所以然,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党领导人民的不懈奋斗史,集中体现为前述“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分别揭示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历史主题和党的主要任务,共同构成了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脉络,勾勒出了党的全部活动的基本面貌。党领导人民为之奋斗的事业在不断发展,研究党的不懈奋斗史的具体布局也需要不断拓展。从空间维度布局对党的不懈奋斗史的研究,既要研究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也要研究推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既要研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国家层面的历史,又要研究社会、生态、城市、乡村生活等社会层面的历史;既要研究党是“怎么说”的,又要研究党是“怎么做”的。在此之下,还可以有更为具体的研究布局。如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历史,还可以有党领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党领导和驾驭宏观经济发展的历史、党领导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的历史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