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史研究的布局和样式问题【5】
(三)关于实录、口述史的研究
党史研究的对象既包括过往的历史,也包括正在发生的历史。正在发生的历史具有典型的“当代”特性,能够最大程度地被记录,也能最广泛地被历史当事人或亲历者所见证。对正在发生的历史进行记载而形成的实录,对历史当事人进行访谈而形成的口述史,就成为党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样式。
记忆是历史的重要特征。美国著名史学家贝克尔就将历史定义为“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实录、口述史就是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具象化和方法化,将历史对于记忆的依赖性引入历史研究的实践操作中。这一方面能够增强党史研究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强化党史资料的真实性和现实感。做好实录、口述史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这种样式的成果,不仅能为党史研究增添新鲜史料,更能有效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党史研究成果的感染力、吸引力。
实录、口述史是党史研究贴近现实、走向大众的重要呈现样式,各级党史部门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要将实录、口述史的研究编撰纳入深化党史研究的整体方案,使之成为深化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究编撰改革开放实录,如实记载各地方、各单位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重大案例、重大成就、重大经验。要抓紧“抢救”老同志的口述史料和回忆录,减少党史资源的流失,避免留下历史遗憾。
(四)关于大事记、编年史、专门史研究
大事记是在占有大量权威、确凿的历史资料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择大事而摘其要形成的研究样式。大事记既是对史料的梳理,也是初步的研究成果。编年史是按时间顺序记述史事的研究样式。专门史是对研究布局中各领域、各方面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研究的样式。
与专题研究相比,大事记、编年史、专门史是更为系统的研究样式,能够较为系统、完整地反映出党史研究某一时段、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布局的基本轮廓。大事记是编年史的研究基础,编年史、专门史则是党史研究分别在纵向、横向两个方面的展开和延伸,是党史通史和基本著作在时空两个方面的拓展。编年史在中国传统史学中源远流长,起自春秋时期,两千多年历史被一年年记载下来,没有断缺,成为记载人类历史的一大奇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史学意识和人文精神。编年史的优点是容易反映同一时期的各个历史事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或同一类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而专门史的优缺点则刚好相反,两者优势互补,能够实现研究样式上的耦合。
大事记、编年史按时序叙事,符合人们阅读和理解历史的习惯;专门史对不同历史事物分门别类、详加论列,并加以充分的解释说明,易于人们发掘、掌握特定领域、特定门类的历史。继承传统的史学研究样式,编撰大事记、编年史、专门史对于党史研究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搜集、整理、积累史料。大事记、编年史需要最大限度占有特定时段、特定年限的史料,专门史需要最大限度占有特定领域、特定门类的史料。史料的“地基”不打实,大事记、编年史、专门史的“楼阁”就建不起来,建起来了也不会稳固。在占有史料的同时还要善择史料。大事记、编年史、专门史呈现出来的是经过选择加工后的史料,研究者要有宏观的驾驭能力和敏锐的逻辑判断力,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出精当、有效的史料,并依据一定的次序整理出来,以体现历史事物的内在逻辑和联系。编撰大事记、编年史、专门史的工作强度和难度是很大的,需要党史研究者付出长期的努力。正因为如此,抓好大事记、编年史、专门史的研究编撰工作,是党史工作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是否确立的一个实在表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