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及其时代意义【2】

作者:张神根    发布时间:2014-06-03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分享到 :

二、深刻认识中国国情与重新确立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

邓小平领导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首先是从深刻认识国情开始的。

然而,深刻认识中国的国情并非一件易事。“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人们急切地期待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197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把四届全国人大提出的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解释为赶超世界强国。为实现这一赶超目标,1978年春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五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按照这两份文件的要求,从1978年至1985年这8年间主要工业产品新增加的产量都将大大超过过去28年增加的产量,国家财政收入和基本建设投资,都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在这样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推动下,全国上下“大干快上”,结果使国民经济重新陷入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再度遭受挫折,充分反映了当时党对改变落后面貌的艰巨性仍然估计不足。

挫折和教训促使中共领导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制定发展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我国工农业从解放以来直到去年的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164页。)差不多同时,陈云也指出:“总之,九亿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1页。)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但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目标的思路已经很清晰了。

在深刻认清国情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开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步骤。首先,适当调整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将目标确定为实现小康。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96页。两天后,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497页。)。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4页。)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对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又作了进一步解释:“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目标提出来后,邓小平非常重视。一方面积极组织进行了调研,另一方面组织有关方面进行了测算。根据调研和测算的情况,他又对目标进行了完善:争取20年翻两番、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按照邓小平的这一设想,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12页。)工农业总产值28000亿就是按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测算得出的。

在制定和不断完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党中央又进一步确定了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82年5月2日,在会见卢森堡首相皮埃尔?维尔纳时,邓小平就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达到一个小康水平。要接近而不是达到你们西方的水平,恐怕还要花三十年时间,即从现在起要艰苦奋斗五十年。”(《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20—821页。)十二大之后的实践证明,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战略部署比较切合实际。同时,随着经济建设的进程和建设经验的逐步积累,使得从更深刻的认识层次和更长远的时间跨度上规划经济建设成为必要和可能。在此背景下,1987年4月30日,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阿方索?格拉一行时,邓小平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6页。)按照邓小平的这一设想,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对“三步走”发展战略进行了明确而系统的阐述。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和步骤的过程,是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发展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既符合中国实际、又能振奋人心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这样一个过程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