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抗战的回忆

作者:任弼时    发布时间:2015-10-14   
分享到 :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弼进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委员、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怀等率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抗战。任弼时从战略高度,回顾了八路军山西抗战的经过。

 

(一)晋北战线的形势与山西在抗战中的地位

当八路军进入山西的时候,平绥线上的敌人已经攻破了南口、张家口,占领了大同,正向晋北屏障——雁门关东西长城各口进攻,企图乘势攻破长城隘口,逼取太原。而在平汉线上亦正积极进攻保定,期与平绥之敌取得配合呼应,齐头夺取石家庄。据平型关战斗中夺取的文件说明,当时敌之主力还是用在晋北方面的。

因为雁门关及其东西附近地势险要,而且构筑了比较坚固的国防工事,敌知正面攻夺之困难,仍以攻占南口、大同之经验,在正面以其一部向雁门关及其东西之杨芳口、茹越口佯攻,用其主力绕由蔚县向国防工程较为薄弱之平型关进攻。企图突破平型关绕至雁门关以南,则雁门关可不攻自破。

当时的形势是严重的。因为前线退守雁门,长城各口的军队已相当疲劳,如果雁门长城各口被突破,敌有很大可能逼近甚至夺占太原,这将要影响整个华北的战局。

山西自雁门以南、井陉娘子关以西系高原多山,对保卫华北,支持战局有极重大的意义。敌人要完成其军事上占领华北,非攻占山西不可。如山西高原全境保持我军手中,则随时可以居高临下,由太行山脉伸出平汉北段和平绥东段,威胁敌在华北之平津军事重地,使敌向平汉南进及向绥远进攻感到困难,故山西为敌我必争之战略要地。

依托山西宽阔而复杂的地形条件,不仅便利于防阻和迟缓敌之前进,且利于我们部分的消灭敌人。因为敌人的攻击要依靠其重兵器——坦克、大炮、飞机,发挥其性能。这在山西的地理条件上,大大地减少了作用,甚至失去作用(如坦克、重炮在某种地形限制下不能使用),而极利于我们进行运动战来打击或部分地消灭其有生力量。在全国范围来说,上海、津浦和平汉三方都是平原,交通便利,利于武装齐备之日军进攻,山西方面地形交通限制了敌人之长处,恰又补足我们的短处,便利于我们的防守、持久斗争与打击敌人。

如果我们从研究抗战经验教训的观点出发,我们觉得,在整个抗战布置,至少是华北抗战布置中,没有清楚认识到保卫山西的重要战略意义,而未能以更多的精锐部队首先使用于山西的保卫,这是造成后来山西失利致使整个华北局势处于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否则,雁门关长城各口也不致那样快就被突破,还可能在比现在有利的局势下支持更长久的斗争,并且可给敌以更多的打击,华北局势也必比今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