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5】

——怎样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自己著述的评价?

原标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陈晋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毛泽东思想》
分享到 :

从这个梳理中不难看出,编辑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的著述一再延宕,与他本人比较复杂甚至两难的想法有关。他并不完全反对编选,但随着政治思路发生变化,注意力和兴奋点明显转移,怎样评判新中国成立后的著述,陷入纠结之中。比如,《论十大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扛鼎之作,自己也曾相当满意,在1958年和1960年两次说过,《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但是,1965年12月和1975年7月,刘少奇和邓小平先后建议公开发表,他两次都拒绝了。除了认为在理论上的沉淀和提升还不到位外,大概还觉得这篇文章与他晚年关注和倡导的“文化大革命”实践很不协调。身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氛围,回看此前的著述,毛泽东很可能意兴阑珊;而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论述不仅完整成篇者少,究竟站不站得住,确实又难以拿捏。从对待新中国成立后的著述上,不难看出,毛泽东晚年把自己带入了很难摆脱顾虑的思想困境。

余音:“一千年以后看”会怎样?

毛泽东是有终极情怀的人。他偶尔也会把自己的著述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审视,得出的评判另有一番趣味。1965年1月9日会见斯诺时,斯诺说他相信毛泽东著作的影响,将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毛泽东的回答出人意料:“我不能驳你,也不可能赞成。这要看后人,几十年后怎么看”,“现在我的这些东西,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西,在一千年以后看来可能是可笑的了”。

怎样理解这段“文章千古事”的评论?它反映的是虚无情绪吗?不是。毛泽东对共产主义不是一般的信念坚定,他对未来的思考总是弥漫着深刻的哲学气氛。一千年以后,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天地,若真的像他在诗里说的,实现了“环球同此凉热”,阶级、国家都消亡了,不仅他的著述,连同马列“老祖宗”的著述,岂不也失去了用武之地?文章不能“千古”,寸心之间蕴含的理想主义能够“千古”,何尝不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呢?

注释:

①《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61页。

②《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352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22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88页。

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173-174页。

⑥《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10、181页。

⑦《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第64、108页。

⑧《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472页。

⑨《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24页。

⑩《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329页。

(11)《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第219页。

(12)《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51页。

(13)《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57页。

(14)《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11页。

(15)《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第602页。

(16)《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470页。

(17)《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557页。

(18)《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5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