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怎样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自己著述的评价?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持编辑了四卷《毛泽东选集》。他回顾过去的著述,谈论新近的文章,多有评点,诸如,“是血的著作”“是些历史事实的记录”“对已发表过的东西,完全满意的很少”“《实践论》是比较满意的”“经过反复修改,才把意思表达得比较准确”“《毛选》第五卷没有写什么,不如第四卷”等。毛泽东对自己著述的评价,既是梳理过去的思想心路,揭示理论创新和实践之间的深刻关联,又是对现实需求的一种政治回应,传达出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的强烈愿望。
关 键 词: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以其大量著述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使他兼具政治家和理论家的身份。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编辑了四卷《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还不时回顾过去的著述,谈论新近的文章,且多有评点。这既是梳理自己过去的思想心路,也难免拨响波澜壮阔的历史心曲,还涌动着回应现实需求的政治心潮。其间有多少回声,多少感慨,多少沉思,多少遗憾?拿句老话说,可谓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当然,毛泽东对自著的评点,也有一个怎样还原历史去辩证分析的问题。
“是血的著作”
1964年3月24日,薄一波等人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说到全国正在掀起学习《毛选》热潮,毛泽东的回应别出一格:“《毛选》,什么是我的?这是血的著作。《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
所谓“血的著作”,指《毛选》是斗争的产物,是“逼”出来的,写文章是为总结阐发中国革命在浴血奋斗的曲折过程中,党和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因而,《毛选》的理论观点是付出巨大牺牲才换来的。
这个基本定位,不是偶然之思,为毛泽东反复谈及。他第一次明确讲这个看法,是1956年9月10日在中共八大预备会上:“我们有了经验,才能写出一些文章。比如我的那些文章,不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因为没有经验。所以,那些失败,那些挫折,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没有那些挫折,我们党是不会被教育过来的。”此后还讲,中国革命“经历过好几次失败,几起几落。我写的文章就是反映这几十年斗争的过程,是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不是凭自己的脑子空想出来的”,“栽了跟头,遭到失败,受过压迫,这才懂得并能够写出些东西来”①。
这些坦率的评判,说明毛泽东不愿把自己的著述等同于一般学者在书斋里写出的文字,其间也道出文章合时而著,理论缘于实践的写作规律。对这个规律,他不是泛泛而谈,还具体地列举了一些篇章内容。比如,“解决土地问题,调查农村阶级情况和国家情况,提出完整的土地纲领,对我来说,前后经过十年时间,最后是在战争中、在农民中学会的”②,“有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经验,大革命失败的经验,十年内战根据地缩小的经验,才有可能写《新民主主义论》,不然不可能;才有可能写出几本军事文件”③。这里说的“几本军事文件”,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
因为是血写的著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毛泽东对自己的一些重要观点也就格外珍惜。1954年3月,英国共产党总书记波立特给中共中央来信,提出要在英译本《毛选》中删去《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头两段内容,理由是其中“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的论断,“并不适用于英国”,而且“会给我们在美国的同志招致很多困难”。毛泽东没有同意,让人在回复中表示,“该文件中所说到的原则,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并不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须要作什么修正”,如果不合适英美读者,该文“可不包括在选集内”。也就是说,论述武装夺取政权的文章,宁肯不收入在西方发行的《毛选》,他也不愿删改。为什么?这个论断是从大革命失败后血的教训中得出来的,如果为了逢迎域外读者而让步删节,反倒显得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不那么自信了。
对“血的著作”,毛泽东一向自信。1949年12月访问苏联时,他请斯大林派一位苏联理论家帮自己看看过去发表的文章,能否编辑成集。斯大林当即决定派哲学家尤金来中国做此事。后来毛泽东当面对尤金说:“为什么当时我请斯大林派一个学者来看我的文章?是不是我那样没有自信?连文章都要请你们来看?”“不是的,是请你们来中国看看,看看中国是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半真半假的马克思主义”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