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期【11】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6-20   
分享到 :

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学术总结
(2010年9月16日)
董学文

同志们、朋友们:
我们的研讨会就要结束了。这次年会是在新一届理事会刚刚成立之后举行的。新一届理事会的成立,标志着我们的研究会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任重道远。我们期望着研究会今后在各个方面能有新的进展。
这次年会的会期不长,在短短的两三天里,经过会上和会下的热烈交流,我们的学术讨论取得了不少的收获。我受理事会的委托,对研讨会做一个简单的学术小结,也算是我向大家汇报参加此次会议、倾听诸位发言、拜读多篇文章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深深地感到,研究会的广大会员和各级领导,对当今学习和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深远意义和重大价值,认识得更加明晰、更加清楚了。这是我们研究会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我们研究会今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标志。一种学术研究,只有存在现实的及长远的需求,它才能有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毛泽东诗词所蕴含的精神营养和审美营养,有着广袤的被接纳、被吸收的土壤。这一点,即使从近年的社会活动、文艺演出和文学创作状况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次年会,收到论文110多篇,作者地域分布很广,只是限于会议的规模,我们才吸收不到一半的作者来参加会议。不过,这个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毛泽东诗词研究一直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说明人民群众依然是喜欢和需要毛泽东诗词的。这一情况,也说明认为眼下研究、宣传和普及毛泽东诗词是一种“过时”的、“无用”的事情,是眼睛“向后看”的举动的这种意见,是肤浅的、片面的。其实,只要稍许接触一下现实就不难发现,我们今天学习、研究和宣传毛泽东诗词,是符合时代精神的,是贴近历史要求的,是有前途的。因为事实已经做出了回答。
其次,我深深地感到,毛泽东诗词研究不仅仅是诗词作品本身的研究,它和我们国家的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各种理论学说与实践建构,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就会深切地体会到毛泽东思想当年对大庆开发建设所起到的无比巨大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毛泽东诗词是艺术化了的毛泽东思想,如今它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威力依旧是显而易见的。毛泽东诗词的最宝贵价值,是它给我们树立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伟大旗帜。这可以说是毛泽东及其他老一代革命家留下的诗词具有后人难以企及的永久魅力的秘密所在。我本人在高校从事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坦率地说,直至今日我国文学理论建设特别是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设,虽然有不少新的开拓和进步,但是,从大的框架和论域来看,仍然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宏观理论范围之内运行,文学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特征并没有超出毛泽东文艺思想所揭示的基本规律。而毛泽东诗词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活的体现,它在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构建中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这也是我愿意投入感情和精力学习和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原因之一。可惜,我对毛泽东诗词创作的文学理论性的升华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对毛泽东诗词体现的美学思想和审美境界,还缺乏进一步的系统的探讨和提炼。这就给我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我想,在座的其他同志同样也会意识到加深认识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和学术价值任务的重要性。
再次,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这次研讨会的论文和发言形成了一些显著特点。我不准备在这里对提交的每一篇论文和每位学者的发言都发表评论性的个人意见了,我只是谈一点宏观的粗浅的看法。在座的很多是学有专攻的行家里手,我的看法也只能是聊作参考的一孔之见。由于我们这次年会的主题是探讨毛泽东诗词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问题,因此,许多同志都把论述的焦点集中在了这两个方面。这可以说是对毛泽东诗词核心价值系统的一次有力的展示。应该说,这两个主题出得好,好就好在它紧密结合当下的实际,紧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重大课题,能给我们提供从民族意志、心理、文化、性格、信仰、习俗、理想、审美、爱国以及校园文明等各个角度加以思考的宽阔空间,而且,这两个题目之间也是相通的、互补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六大报告》)这是一个日益显得紧迫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理论领域的课题。很多同志把毛泽东诗词看作是“民族魂”,是“教科书”,从爱国主义、泥土根底、浪漫情怀、时代制高点、科学发展观、诗教传统、人生哲理等角度加以论述。我看,这的确很有道理。毛泽东诗词中的许多诗句,今天依然可以作为我们民族和人生的向导、火炬、灯塔、指针和座右铭,这是因为它把我们民族的苦难、希望、奋斗、志气、幻想、情感、爱恨、喜忧,用最雄奇豪放的情怀、最具想象力的神来笔触,最为大众化的表达方式,生动精彩地描绘和勾画出来了。大家普遍认识到,毛泽东诗词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以及对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实、丰富、改造和提升之功,这是它的无与伦比的贡献。由于我们现在社会欠缺的正是这种东西,因之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鉴于此,不少同志强调毛泽东诗词不可替代的感召作用和教育功能,强调并呼吁毛泽东诗词进校园,进社区,以诗育人,李捷同志甚至提出要同干部教育、企业文化、红色旅游、老年文化、文化产业等结合,这是很有眼光和现实意义的。一些来自学校和基层的同志介绍了这方面的某些成功的做法与经验,颇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关于毛泽东诗词进学校、进社区,这里再多说几句。我十分赞同逄先知名誉会长“要把研究和宣传毛泽东诗词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的想法。他还多次提出要让毛泽东诗词进学校、进社区的建议。我看这是对我们研究会今后工作具有战略价值的动议。毛泽东诗词的确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它对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历史观都有直接的帮助。这次我们年会提出要让毛泽东诗词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主题,其内在动因就在这里。刚才作为“80后”的栾英育同学的发言,也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曾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青少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历史观形成的时期,如果我们能让毛泽东诗词走进校园,用这种崇高而优美的艺术滋润年轻人的心灵,培植他们健康而高尚的审美境界,用具有强烈时代意识的形象历史去启动年轻人注重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这个“总开关”,那么,其作用将是很大的。记得60年代我在北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当时校园里诵读毛泽东诗词的风气是很盛的。我们班有个男同学,还是印尼华侨,喜欢诗词、歌曲,没人动员他,他是自己刻钢板,将尽可能收集到的毛主席诗词刻好,编印成小册子主动分发给大家的。这件事一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现在条件比那时好多了,确乎可以考虑编印一两本精选的普及本《毛泽东诗词选》,供中小学和大学学生欣赏、阅读。此外,还可利用现代传媒,各种渠道,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地宣传、普及毛泽东诗词和老一代革命家的诗词。我看,这件事是到了同相关部门协调一下,可以进入组织实施阶段的时候了。这可看作是使我们毛泽东诗词研究事业兴旺发达、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必要措施。
最后,我想提出一个建议,那就是在毛泽东诗词研究上,今后可否进一步多提出几个“为什么”、多解决几个“为什么”的问题。这是推进学术研究水准的可行之路。所谓多提出几个“为什么”、多解决几个“为什么”,就是要多设计、多寻求一些问题的答案。因为“是什么”解决的是史实、史料、文本问题,而“为什么”解决的才是更具精神意义和理论色彩的价值问题、道理问题。多提出、多解决“为什么”,我们就可以防止研究和探讨在一个水平面上徘徊,杜绝过多的重复性论述。譬如,我们都承认毛泽东诗词有着巨大的魅力,当年胡乔木同志甚至做出“毛主席好的诗词比他的有些文章更有生命力,更易留传后世”这个判断,我们为此也开展了不少相关的论证。但是,我们还是有许多“为什么”的疑问需要进一步地探究。这里有一种解释,不知能否成立,讲出来供大家讨论。那就是,认为我们今后再也没有机会也没有可能经历毛泽东那一代人的生活了,因此,其诗词的诱人之处将不会泯灭,其魅力也会是长久的。这可不可以作为毛泽东诗词史诗性特征的一种解释呢?毛泽东那一代人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上活得无比潇洒、无比灿烂、无比风采、无比震撼、也无比具有个性的一个阶段。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毛泽东诗词正是那个存在时段审美精神跃升的一个结晶。它的价值是同它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个特殊年代和特殊历史条件永不复返这一点是分不开的。那是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是万类霜天、竞争自由的年代,是炮火连天、波澜壮阔的年代,是收拾金瓯、分田分地的时代,是弹洞前村、横扫千军的时代,是天翻地覆、勇追穷寇的年代,是红雨随心、稻菽翻浪的年代,是起宏图、铁臂摇、热风吹雨洒江天的时代,是崖冰百丈、妖雾重来、金猴奋起的年代……面对炽热的生活和波涛汹涌的历史浪潮,毛泽东——还有他那一代的革命诗人——没有被困苦、艰难、流血、牺牲、压迫、讹诈所吓倒,没有产生丝毫的庸人式的市侩心理,也没有隐藏和淹没自己从心底里涌出的或强旺或忧郁的美感,而是激情满怀、旷达飘逸、俯仰上下、坚毅卓绝、既诗情画意又雍容大度地成为人民革命、人民战争、人民建设事业辉煌进程的歌者,成为革命和历史辩证法的诗意裁判家,成为对国家、民族、历史、人生总体关照的艺术巨匠。因此,他和他们的诗词才能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高高飘扬的旗帜,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高贵品格才成为永远值得人们去回味、去享受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诗词已经成为一部浓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毛泽东自己也说,他的一些诗词,作为史料,是可以的。(《<词六首>引言》,见《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我以为,如果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鲁迅语),那么毛泽东诗词即可称之为“有韵之《史记》”。只要我们想了解这段历史的存在,就绕不开毛泽东诗词呈现的历史“大气象”;只要我们思考如何审美地反映这段历史的氛围,我们就不能不学习毛泽东诗词这个好榜样。这样的一笔遗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都是令人赞叹不已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能把毛泽东诗词研究同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同几千年(包括五四以来的新诗发展)的中国诗歌艺术演化的传统联系起来,同波澜壮阔的国际共运史的经验教训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同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学以及各种中外新的文学观念比较性地联系起来,并且采用新的视角与阐述方法,那么我们的毛泽东诗词研究就会拓宽视野,就会跃升到一个新的境地。这是可以预期的。
同志们,我们这次年会开的是圆满的,是成功的。这得益于中共黑龙江省委、中共大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规格的接待,使我们深深地感到温暖的黑土地上人民的好客与热情。我代表研究会理事会、代表全体与会人员,向黑龙江省委、大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同志们,向市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省毛诗会参与会务的全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激和诚挚的谢意!
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不少同志希望毛诗会的年会能在革命圣地延安召开。理事会将认真考虑大家的愿望,经商议后争取尽快地落实。
期待着与同志们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