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期【8】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8-08   
分享到 :
2012年第1期【8】

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学术总结
(2011年12月11日,于延安)
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董学文

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的年会,我们是在特殊的年份里召开的。说它特殊,一则是今年党成立90周年;再则是前不久召开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其三是上个月22号,在中国文联九次、中国作协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可以说,全党全国上下,都在隆重热烈纪念和庆祝党的生日,都在同心协力地吹响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在这样喜庆而振奋的气氛中,我们研究会以“毛泽东诗词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为年会主题,这是很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年会的这个主题,就决定了我们的研讨和撰写的论文,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倘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讲,那就是我们更加深切地意识到毛泽东诗词不仅是形象感人、诗意盎然的党史画卷,即它是用诗写的党史,是从党史中提炼出来的好诗,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极为重要的载体,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这个概括如果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它预示着在新的形势下,毛泽东诗词将成为并会持续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开展爱党爱国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
根据此次年会的情况,我下面谈这样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要借助六中全会的东风,把毛泽东诗词研究和宣传提升到新水平。
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这为我们的毛泽东诗词研究也指明了方向。毫无疑问,我们的毛泽东诗词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欣赏而欣赏”,而是为了让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相信,几乎是没有人会得出否定的答案的。我们说,毛泽东诗词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和艺术魅力,可谓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的一个杰出代表。这样讲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六中全会的《决议》还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最为紧要、最为根本的任务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这个东西,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同封建传统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区别开来,才能真正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为先进优秀的文化。我们有理由说,毛泽东诗词恰恰是饱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的艺术精品。它在这个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思想与文艺作品所无法替代的。作为文化产品,毛泽东诗词本身就是“兴国之魂”,就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就是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应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学习、研究、宣传、弘扬毛泽东诗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推动毛泽东诗词研究在观点和方法上的创新,使之更好地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在铸造信仰、弘扬正气、张扬理想方面做出更为骄人的贡献。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点是会在越来越多的人那里取得认同和共识的。
第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加强毛泽东诗词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理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引自陈奎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2011年11月1日第5版)毛泽东诗词研究,同样也是如此,同样应当跟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群众的现实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六中全会号召要“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我们要遵照这个精神,努力把毛泽东诗词学术研究的成果真正转化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轨道上去。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很不够,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
为了使毛泽东诗词研究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繁荣多出一份力量,今后我们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培养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后继人才,注意发现和培养高素质的学术研究和传播宣传骨干。特别是要努力造就一支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好、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中青年毛泽东诗词研究队伍。这是一个时不我待、迫在眉睫的任务。我认为,目前实现这种任务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只要我们放开手脚,善于发现,精心培养,积极吸纳,大胆起用,毛泽东诗词研究领域一定会是能者济济、人才辈出的。在人才问题上,我们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要采取一些合适的有效的措施,把这项工作尽早提到日程上来,尽量做好。我甚至有个提议:与会的每位代表,回去以后,都主动联络培养一两位年轻的毛泽东诗词爱好者和研究者,明年的年会上,争取见到更多的青春的面孔。我想大家一定会赞同这样的看法:发现和培养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后继人才,这是搞好毛泽东诗词研究,使之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和关键。
第三,简述这次毛泽东诗词研究论文和学术研讨形成的一些特点。
这次研讨会的大题目受到普遍欢迎,广大会员和各级领导对此次会议给以充分重视。这次年会,我们共收到论文(包括以写诗代论述的)有121篇,印入《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清样本)》50篇,论文作者的地域分布也比较广,只是限于会议的规模,我们只邀请了不到一半的论文作者前来参会。这其中,毛主席老家韶山、黑龙江望奎县、江苏省各地的来稿较多,我们也未能都吸收他们来与会,这是很抱歉的。不过,这种踊跃来稿的局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毛泽东诗词研究是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说明我们的毛泽东诗词研究只要贴近现实,辐射历史,吻合时代,体现出文化研究上应有的自觉和自信理念,还是很有前途、很有活力的。
这次年会,大家比较多地探讨毛泽东诗词的“史诗性”问题。这个特性,应该说前人不是没有人总结过,只是今天我们再来谈论它,别具一番滋味,别有一番深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毛泽东诗词在其历史和评价上曾出现过起伏,可是,经过岁月的冲刷和磨洗,当浮躁和偏颇的议论褪去,人们冷静理智地思考下来之后,便不难观察到毛泽东诗词和我们党可歌可泣历史,是交相映照、光辉不灭的。有人曾说:一个诗人赢得了全中国;一个诗人比他作为一个政治家获得了更久远的声誉。这就是因为毛泽东诗词同中国革命历史有着那种互为表里、息息相通的紧密联系。
当我们说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史诗”的时候,如果展开来谈,那么大体可以涉及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毛泽东诗词不是一般的革命诗词,它确乎是那种集中融合了中国共产党人智慧和对中国革命切身体会而高昂抒发出来的气势磅礴的诗篇。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如今,我们党由成立而成长而成熟,经历了奋斗与探索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峥嵘岁月,领导亿万各族儿女绘就了一幅逶迤而又大气凛然、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老黑格尔曾经说过:“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黑格尔:《美学》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8页)毛泽东诗词,正是革命和建设中的中华民族“传奇”的云卷云舒的历史画轴。毛泽东诗词不是一般的具有无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进步诗人的作品,而是亲身领导了党、军队和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和宏伟建设事业的领袖型诗人的作品。这就决定了它自然而又深度广度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本质精神和完整风貌,体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内在原则和具体纲要,闪烁出中国共产党耀眼而卓绝的思想光辉。如果说理论是现实的先导的话,那么,作为艺术品的毛泽东诗词,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现实在精神和审美境界上的升华。
其二,从现有发表过和未发表过的近百首的毛泽东诗词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几乎涵盖了我们党从建党前到上世纪70年代中叶各个重大的历史时段。在将近60年的风雨历程中,毛泽东诗词创作像一幅绵延的国画,展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风涛浪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毛泽东诗词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沿革,互为映衬,血肉相连,它们像“形式”与“内容”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开天辟地的岁月、土地革命时期、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文革”十年,我们都能在毛泽东诗词中找到了艺术的呈现、精心的描绘和清晰的缩影。这是一个奇迹。无论你说毛泽东诗词是出生入死、披肝沥胆、屡建奇勋的诗体自传也好,无论你说它是气势恢宏、境界高迈、铿锵有力、典雅精致的艺术概括也好,不过,这样的一个持续长久的美学和诗学现象,不要说是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就是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都是仅见的。这是毛泽东诗词史诗品格的一个不容置疑的证明。
其三,艺术是直击人的心灵的。毛泽东诗词那飞扬的文采,那吐纳环宇的气象,那抓人魂魄的魅力,什么时候读来,都让我们唤起历久而弥新的朝气蓬勃的记忆。历史——即便是如火如荼的革命史——也会渐渐地老去。但是,那些映照和浸透历史风云的诗篇,却可能获得了常青的生命力。这就像马克思说希腊神话那样,它“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毛泽东的许多诗篇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但如今捧读,仍好像是刚刚为我们写就的一般,依旧洋溢着跳动的脉搏,散发着燃烧的气息,充盈着如见老友、如饮甘醇的情切感。它所昭示的意境,所铺展的场景,所呼唤的理念,与我们今天的感情世界仍然是那样的接榫与合拍。毛泽东诗词在感悟和认知历史方面,的确起到了窗口和桥梁的作用。从这里,我们窥见了党和革命历史的曲折长廊;从这里,我们被引领到体会和理解崇高革命传统的辽阔港湾;从这里,我们的确得到了让人心动的艺术享受。这就是毛泽东诗词史诗品格带给我们的东西。
如果再谈一点,那就是毛泽东诗词同时也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品行、操守、气质、气度、审美灵感的绝好载体,成了呼唤和培植这种品行、操守、气质、气度和灵感的教材和标杆。这些精神性的因素,同样是党的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是党和民族文明塑造中的一座无形的丰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行的;一个政党,也同样如此。毛泽东诗词把我们民族、我们党的优秀精神和品格,可以说表现到了完美的极致:襟怀天下、力主沉浮,坚韧果敢、愈挫愈奋,摧枯拉朽、自信笃行,检视烟雨、舒歌正气,迎风踏浪、信步闲庭,攻坚克难、勇攀险峰,雪压冬云、金猴奋起,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说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是屈原这位伟大爱国者“生命长存的见证人”(费德林:《费德林回忆录: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周爱琦译,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在现实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品格操守、人生境界和奋斗精神,不知要比屈子等古代圣贤要高出多少倍。毛泽东诗词实际成了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心中的“精神原子弹”,成了“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晬语》)的典范和楷模。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它是“史诗”,为什么人民中流传的毛泽东诗词的名句,要比流传的古典诗词名句还要多。由此观之,我们紧紧抓住毛泽东诗词的“史诗性”进行研究,是很有道理的。
第四,谈一谈有关毛泽东诗词的“诗味”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是和毛泽东诗词的史诗品格直接联系着的。谁都承认,毛泽东诗词有一种别的诗词所无法相比的“味道”。这种“味道”,有时候又很难界说。当然,你可以做审美的解读,或豪放,或刚阳,或潇洒,或浪漫,或崇高,或霸气,等等。但是,我个人以为,这种“味道”,如果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似可说其最为核心的“味道”,恐怕还是有一种力透纸背的雄浑而厚重的历史感。
不少先哲曾经这样说过:能从历史中读出诗来,能从历史变迁中感受出诗来,才可谓是真正的大诗人。历史中是蕴蓄有诗的,但它需要的是发现,是彻悟,是概括,是提升。也就是说,历史的内涵,包括红旗漫卷、黑手高悬、炮火连天、弹痕遍地、横扫千军的战争生活,也包括一桥飞架、银锄起落、遍地夕烟、曙光初照、长岛人歌的和平生活,只有悟出它的哲理,赋予鲜活的形象内涵,给历史以巨大的概括力,它才能成为好诗。这一点,毛泽东诗词是极为出色地做到了。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形象是诗,思想是诗,战争是诗,政治也是诗,其思想是衬托在瑰丽的诗的智慧和语言之中的,其新颖深切的诗感和丰沛饱满的情绪,是和历史的呼吸和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尤其是,我认为毛泽东能从历史中、从战争中看出诗来,而且是洋溢着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诗篇,这在人类诗史是不多见的。这使他的诗不仅构成了特殊形式的历史文献,而且在艺术上也是风标高致、位为神品。
请允许在我这里稍微多说几句有关毛泽东诗词的“历史感”和“历史味”的问题。
记得司空图说过:“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可以说,辨析诗“味”,是研读和欣赏诗词的重要一环。诗“味”是有多种的,“历史味”只是其中一种。那么,就毛泽东诗词的“史味”而言,还能不能再做进一步的辨析呢?我以为是可以的。坦率地说,诗成为史,是不难的;而难的是,史成为诗。历史上有“历史味”的诗人不乏其人,透出“历史感”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屈原的辞赋、汉乐府,曹操、陶潜、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龚自珍、黄遵宪的诗,都抒发了特定历史时空的感情,都可纳入具有沧桑历史感的作品之列。可是,今天读起来为什么这些作品的震撼力不如毛泽东诗词的震撼力来得强烈呢?除了可能与我们对那段历史隔得太久、不够熟悉有关外,恐怕与他们的历史观毕竟已经落伍,不能跟毛泽东的历史观相比,有着更直接的原因。前人的史观,还是英雄史观、人性史观、消极史观,而毛泽东的历史观,是人民史观、唯物史观、积极史观,这就在审美哲学上产生了高人一筹的效果。譬如说,1964年春的一首《贺新郎·读史》,毛泽东从“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开始,笔墨纵横,寥寥数语,就几乎囊括了整个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这种高超的驾驭能力,是不能不让我们把历史当作审美对象来欣赏的。似还可这样说,毛泽东诗词的“历史味道”,最为精华的是内蕴了马克思主义的味道,蕴涵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我们从毛泽东诗词中,体会出的“历史味”,带有浓烈的历史唯物主义气息。这确是毛泽东的一大发明,一大创造。甚或可以说,毛泽东诗词具有独特中国色彩的马克思主义的“味”。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马克思主义的“味道”,也能够作为诗“味”来评鉴吗?我的回答,当然是可以的。这种“味道”,说穿了,就是活的辩证法,就是思想上的诗意,就是历史运行规则和方向的揭示,就是对历史举重若轻的关照和把握,就是选择历史道路时的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高峰体验。换一种说法,这就是用诗写成的毛泽东思想,就是用诗诠释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一点,成了许多诗人难以达到的宏观历史大叙事的高迈境界。
“味”,本是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既是一种生命体验的阅读方式,也是沉潜于作品中的境界跃升的空间。它是意味、情味、韵味、滋味、味外之味等的综合体,并且与形而上的“道”息息相关;它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可言传的应目、会心、畅神的感觉。比如,毛泽东诗词中的写到的“山”、“水”、“雪”、“长空”、“斜阳”、“弹洞”、“杨柳”、“山花”,从词采到形象,从情感到思想,联系到历史境遇,你会发现无不透露出一股哲学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晶的味道。这大概可以说是毛泽东诗词横空出世、耸立诗坛,“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刘禹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的根本原因,也是把它放在三千年诗史上考察,依然是站得住脚的艺术瑰宝和大众化的千古绝唱的秘密所在。
同志们、朋友们,这次年会,会期不长,可是大家感到会开得很圆满,收获也很大。这得益于与我们联合主办本届年会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短短两三天里,我们对巍巍宝塔山、潺潺延河水,对这片养育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热辣辣的黄土地,产生了深深眷恋之情。我1973年写《张思德》一书的时候,来过延安。近40年过去了,这里完全变了,变得快认不出来了。我们有这么好的会议条件,又受到这么好的款待,请允许我代表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会,代表与会的全体同志,向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领导,向辛勤参与会议服务的所有朋友,表示诚挚而衷心的感谢!
毛诗会年会每年举办一次,明年的年会正在积极筹备之中。我们期待着与同志们明年再会。

附: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入选论文目录

试论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系 季世昌
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创作诗词的意义 丁 毅
屹立时代最高处 超往鉴今励后昆——毛泽东诗词中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民族坚韧精神的铸就刍议 吴直雄
学习、继承毛泽东的开辟、超越精神——毛泽东诗词
学习笔记,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邓国栋
毛泽东诗词对中共伟业推动作用的历史考察 龙剑宇
毛泽东诗词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浅议 李前高
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 薛建民
光辉的历程 壮丽的史诗——读毛泽东诗词 李同义
用诗词写成的毛泽东思想 范二水
试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诗歌 胡迎建
学习毛泽东诗词的时代精神 赵玉华
毛泽东诗词中可持续弘扬的时代精神 樊惠彬
论毛泽东诗词中的社会中国形象 赵小琪 常 莉
毛泽东诗词中的人生哲学 刘 伟
毛泽东诗词建构新中国形象的精神资源浅论 王静仪
毛泽东诗词体现的群众观点 方大明
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民观 马运中
毛泽东诗词的群众观点论析 李松凌
人民伟力的高亢颂歌——毛泽东诗词中群众观点浅析 李新民
长岛人歌 芙蓉朝晖——诗人毛泽东与新湖南建设的律动 夏远生

试论毛泽东诗词在诗词审美史上的地位 刘汉民
论毛泽东诗词中的“气” 张永健
毛泽东诗词的情趣和理趣 吴欢章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色及地位 马文芝 张庆辉
试谈毛泽东的诗序艺术 朱永芳
论毛泽东诗词的时空描写艺术 俞 良
试析毛泽东诗词的地理属性 王健虎
毛泽东诗词中的胸中有“数” 邓家福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和诗歌理论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胡国强
毛泽东与陈毅:诗歌主张和创作个性之比较 龚国基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诗章 陈福康
毛泽东诗词是现当代文学史上超古迈今的革命史诗
——从毛泽东诗词必须入编现当代文学史谈起 李德身 李淑莲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中的地位演变与沉思 何联华

毛泽东诗词是温史育人的可贵教材 高云梧
毛泽东诗词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鼓动作用 吴海坤
毛泽东诗词是党的思想建设的好教材 张书祥
试论毛泽东诗词中的励志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李 丽
《八连颂》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栾英育
从重庆“唱红打黑”看毛泽东诗词历史观的当代实践意义 陈宏琳 钱昭楚

词开大境意蕴丰——读《沁园春·雪》 孙绩元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毛泽东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高阳春
《<中国妇女>题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解读 赵 春
激扬文字中的反霸外交——《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国际背景探析 薛 琳
毛泽东早期词作《归国谣》考辨 黄玉杰
毛泽东诗词若干意象词语手法渊源流变索隐 萧永义
从《挽易昌陶》看毛泽东的学诗之路 萧海川 萧光乾
毛泽东与周世钊的传奇诗交 吴美潮 周彦瑜
郭沫若对毛泽东诗词疑难问题的解答 李晓航
对胡适毛泽东诗词批评的批评 邵建新
1976年外文出版社英文版《毛泽东诗词》出版概述 宋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