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的靈魂、創新及歷史特點【4】

作者:任貴祥    發布時間:2013-04-12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中央關於學習十八大精神的通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的新要求。

2012年9月3日,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中共十八大報告征求意見稿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胡錦濤主持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准確把握本世紀頭20年我國發展重大戰略機遇期提出的宏偉目標,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歸結起來說,我們在這20年已經做和將要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0年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團結奮斗、銳意進取,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未來5年,對我們在已經取得成就的基礎上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 (參見《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征求對中共十八大報告的意見》,《人民日報》2012年11月6日。)

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題目和主題均強調提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比較而言,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主題關鍵詞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八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建設”到“建成”兩者隻有一字之差,但兩者有質的區別:建設是過程,建成是結果。“建成”把奮斗目標提到指日可待的程度,大大拉近了我們與小康社會的現實距離,使小康社會近在眼前。也就是說,十八大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階段性目標,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美好前景,更加明朗、更加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四)關於改革開放或改革

改革開放或改革,可以說是新時期30多年來召開的7次黨代會(從十二大到十八大)一以貫之的關鍵詞。但每次黨代會報告對改革開放闡述的角度和側重點都有所不同,從黨代會報告對改革開放的闡述,可以看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30多年的實踐雄辯地証明,改革開放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開創,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

十七大報告在第二部分專門論述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寶貴經驗、歷史地位,並對改革開放作了定性和高度評價。與十七大報告的集中綜合論述不同,十八大報告則對改革開放作了分別論述,尤其是對人們關注的、事關改革的諸多難題作了回答。如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深化生態體制改革﹔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總之,改革理念、改革精神貫穿於整個報告中,貫穿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黨建等各個方面。

以上通過十八大報告主題找出的四個主題關鍵詞,其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主線,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思想,小康社會是奮斗目標,改革開放是動力。它們互相聯系、密不可分,是有機地構成十八大精神靈魂的四個要素。

需要說明的是,通過比較十七大和十八大報告的主題可以發現,兩者的主題關鍵詞是基本相同的,這又如何理解?筆者以為,這絕不是簡單的重復,這說明兩者有內在聯系,兩者有連續性和繼承性,但更有發展、創新和升華。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七大報告著重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十八大報告則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三者的內在聯系,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提出﹔關於科學發展觀,十七大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十八大則提升為指導思想﹔關於小康社會,十七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八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於改革開放,前者是綜論歷史進程、經驗和地位,后者是有針對性地對諸方面問題分門別類地加以闡述,體現了攻堅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