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的靈魂、創新及歷史特點

作者:任貴祥    發布時間:2013-04-12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摘要〕本文圍繞黨的十八大報告主題,從報告中找出四個高頻率的主題關鍵詞,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小康社會和改革的視角理解十八大精神的靈魂﹔通過全面理解十八大報告,歸納出十個方面的創新﹔通過與以往黨代會比較,概括出十八大的五大歷史特點。

自黨的十八大勝利閉幕以來,全黨全社會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大精神的熱潮,各種媒體對十八大精神已作了很充分的宣傳。筆者主要從歷史與現實、學術與宣傳的角度,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十八大的靈魂、創新及歷史特點作些探討。

一、從十八大報告主題理解十八大精神的靈魂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深刻領會十八大精神的靈魂,著重把握主線和精髓。

據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主席團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介紹,十八大報告起草工作從2012年1月開始,歷時10個多月。其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4次會議,中央政治局召開兩次會議專門討論報告。8月,中央政治局決定,將報告征求意見稿下發各省區市,中央機關各部委、中央國家機關各部委,軍委總政治部,各人民團體,及黨內部分老同志等廣泛征求意見,並委托中央統戰部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召開專題座談會7次。征求意見的人數達4511人。中央對各方面意見高度重視,責成起草組逐條進行研究,認真修改。並征求所有當選的十八大代表的意見。隨后又在十七屆七中全會上對報告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修改。十八大期間,即2012年11月8日下午至10日,參加十八大的全體代表利用兩天半時間分組充分討論審議報告,幾乎所有代表包括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員都認真學習、踴躍發言暢談學習體會並提出修改意見,最后集中有代表性的修改意見呈報大會主席團,經認真研究審議,最終又吸收部分意見,對報告進行了修改定稿。因此說,十八大報告是全黨智慧的結晶。

十八大報告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十八大報告的導言部分,點出大會主題﹔正文共有12個部分,總共約3萬多字。其內容豐富,涉及廣泛,思想深邃﹔如何抓住十八大精神的靈魂,找到精髓,領會實質?中央要求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的主題﹔如何領會十八大的主題?這裡著重從檢索十八大報告的主題關鍵詞的角度作些嘗試。

主題關鍵詞,是一篇經典文獻或一篇文章中心思想的高度聚焦和提煉。黨的十八大報告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頁。)其中主題后兩句“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作為大會報告標題。主題共82個字,字字重於千鈞,句句飽含深意。其鮮明回答了我們黨舉什麼旗幟、走什麼道路、保持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什麼樣的目標前進的重大問題。這是十八大報告的點睛之筆,可謂十八大報告的核心、精髓。推敲主題,檢索報告全文,可以發現以下4個關鍵詞出現頻率很高,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現82次)、科學發展觀或科學發展(出現27次)、小康社會(出現20次)、改革開放或改革(出現86次)。檢索主題關鍵詞,不能簡單理解為詞語的量化,從中可以反映內在的本質﹔從定量可以引申到定性。下面即從4個高頻率的主題關鍵詞的角度理解十八大報告的精神,進而把握十八大精神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