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黨對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探索
與國企改革的路徑選擇【5】

作者:石建國    發布時間:2013-09-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到 :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與國有經濟戰略布局的調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經濟體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框架初步建立。與此同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又面臨新的抉擇。一方面,國內發展和國際形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社會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體制性機制性障礙,迫切要求我們黨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擘畫未來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上。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十六大報告也對進一步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作出總體部署,提出要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黨的十六大后,中央和省、市(地)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設立,較為順暢地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改變了過去“九龍治水”的管理體制,從組織上實現了“政資分開”,體制上實現了“政企分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是國企改革進程中非常關鍵的一步,標志著改革開始朝著更高的層次邁進。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這標志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決定》關於股份制和產權的新提法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決定》強調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一提法為國企改革明確了方向。《決定》認為,“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現代產權制度的提出,無論對公有制經濟還是對非公經濟的發展,都是一個極大的促動。從公有制經濟的角度來說,它是對現代企業制度這一理論探索的繼續與深化。

各級國資委的設立和《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出台,為后續的體制改革和國企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也大大加快了國有企業的發展步伐。2003年下半年,我國出現了重化工業投資的熱潮。在原材料、能源等產業鏈上游處於優勢地位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利用這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努力做大做強自己。國務院國資委按照中央的部署,確立了當時工作的兩大目標:一是從2004年開始,用三年左右時間建立起新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基本框架,提高國有資產監管的有效性﹔二是按照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的要求,到2010年基本完成戰略性調整和改組,形成比較合理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為更好地促進國企發展,2006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資委《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指導意見》,明確了我國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五大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