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的形成和传播——若干史实与观点的补充和辩证【2】

作者:邱巍    发布时间:2013-02-05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分享到 :

二、毛泽东本人对于讲话的认识

党史论著在说明毛泽东本人对《论十大关系》讲话的肯定时,多引用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的两次讲话及1960年《十年总结》的观点:前几年经济建设主要学习苏联经验,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国家搞得更快更好。(《毛泽东传》(四),第1448页;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471页;《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第383页。)仔细分析相关文献,可以看出毛泽东立论的意图是想说明,从《论十大关系》讲话开始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这和正面肯定《论十大关系》本身并不能完全等同。事实上,毛泽东的另外一些谈话表明,他对讲话并不是很满意,也不认为自己在讲话中有多少理论创新。吴冷西忆及,毛泽东在1957年曾说过:“还有去年4月讲的‘十大关系’,已经一年多了,也还不准备发表,将来发表也是‘旧闻’。我这个人就是不想冒险,先讲一讲,看一看反应,再作修改,然后发表。有时修改多次还不满意,只好不发表。”(吴冷西:《新闻的阶级性及其他——毛主席几次谈话的回忆》,《缅怀毛泽东》(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01页。)毛泽东慎重发表的原因在于对讲话不尽满意。1956年中共八大期间,毛泽东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的谈话中提到《论十大关系》:“这是我和三十四个部长进行一个半月座谈的结果。我个人能提出什么意见呢?我只是总结了别人的意见,不是我的创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8页。)毛泽东这样的表达,不应该只被看做是一种谦辞,《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确实是汇报的总结所得,甚至中央其他领导人已经作过相关阐述。有研究者指出:“《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思想原则,特别是关于经济建设中几个方面关系的处理原则,是由刘少奇首先提起,由毛泽东发挥和完成的。”(黄峥:《毛泽东刘少奇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思路的比较》,《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232页。)

最能直接反映毛泽东本人对讲话的观点的,是当中央其他领导成员提出将讲话的整理稿传达或发表时,他所表现的态度。1965年12月15日,刘少奇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认为《论十大关系》“对于一些基本问题说得很好,对现在的工作仍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议作为内部文件发给县、团以上党委学习。毛泽东看了整理稿后批复:“此件看了,不大满意,发下去征求意见,以为将来修改之助。此意请写入中央批语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490页。)12月27日,讲话以中发〔65〕751号文件印发,除说明毛泽东本人“不满意”和“征求意见”外,还专门注明“不登党刊”。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毛泽东选集》第5卷编辑工作期间,由胡乔木具体主持,将毛泽东两次讲话的记录稿综合整理。7月10日稿子送邓小平,13日转送毛泽东。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我们在读改时,一致觉得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对国际(特别第三世界)的作用也大,所以,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希望早日定稿,定稿后即予公开发表,并作为全国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当天,毛泽东审阅了这个稿子,并批示:“同意。可以印发政治局同志阅。暂时不要公开,可以印发全党讨论,不登报,将来出选集再公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6页。)这样,在毛泽东逝世前,《论十大关系》讲话一直未能公开发表。可以进行对比的是另一篇地位类似的文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以《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为题发表讲话。3月6日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传达贯彻毛泽东的讲话。4月13日、17日、23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号召全党学习讲话。之后毛泽东又用了55天,反复推敲,共十三易其稿,直至6月19日,经过修改补充的讲话全文发表(《毛泽东传》(四),第1671页。)。全国形成声势浩大的学习和宣传热潮,在社会主义阵营内外也引起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两相比较,可以更切近地理解毛泽东本人对《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