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术界关于一九六二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研究述评【3】

作者:陶季邑    发布时间:2013-03-15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分享到 :

二、关于中印边境战争过程的研究

(一)冷战时期关于中印边境战争过程的研究

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界将中印边境战争分成战前阶段、战争第一阶段和战争第二阶段。

1.关于战前阶段

美国学术界认为,战前阶段(1958年至1962年10月)情况大致如下:到1958年,英帝国时代留下的中印边界地区的无人地带都被两国占领。中国主张以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但印度对此拒绝。而且,在中印边境西段,印度从1960年起开始派巡逻队到中国占领的阿克赛钦地区建立流动哨。到1962年8月,印度在中国声明拥有主权的地区内建立了40个哨卡,每个哨卡由12名至40名士兵把守。在中印边境东段,印度于1962年夏派2500名士兵跨过“麦克马洪线”以北的高原关卡,并进攻中国地堡。(〔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第155—159页。)美国学术界认为,中印边境战争爆发前,也曾出现过秘密外交,但均遭失败。如9月中旬,北京警告新德里不要玩火,并建议1个月后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下举行协商。但截止日期过后,印度仍未接受这一建议。此期间,双方发生严重冲突,各有伤亡。(〔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主编,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574页。)

2.关于战争第一阶段

美国学术界对战争第一阶段(1962年10月)也作了简单梳理:1962年10月20日,在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入无可争议的中国领土后,中国军队在边界东、西两段对印度发动了协同反击。印军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没有地理优势,且缺乏军用物资。中国的反击战打响后,新德里掀起战争热潮。周恩来提出的关于双方都维持现状、举行谈判的建议再次被斥为“侵略”。尼赫鲁政府开始接受美、英等国的军事援助。(〔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第159页。)一个星期后,北京在对外界反应进行分析后,暂时停止了反击(〔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主编,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574页。)。

3.关于战争第二阶段

美国学术界对战争第二阶段(1962年11月)的情况也同样作了梳理:这一阶段中,中国军队在东、西两段再次发动了反击,并于3天内击溃了供给极差的印度军队。11月21日,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在西段逐步撤到实际控制线以后20公里处,在东段则撤到“麦克马洪线”以北。但印度政府一方面在事实上接受了停火,另一方面却公开反对谈判解决。(〔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第160页。)

(二)后冷战时期关于中印边境战争过程的研究

后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界对战争每阶段的具体情况作了更详细的考察和分析。

1.关于战前阶段

美国学术界认为:1958年和1959年,中、印双方的军事力量开始推进到边界地带。北京开始公开挑战“麦克马洪线”,而印度越来越注意到中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建公路的行为,便将军队推进到前方。1959年3月,西藏发生叛乱后,中国军队也开到前方。1959年8月25日,在边界东段发生了双方的第一次武装冲突。中国希望和平解决,并单方面将军队后撤20公里。1960年 1月至1961年11月,中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缓和紧张局势。但是,印度却于1961年11月开始实施“前进政策”,并将军队推进到有争议的边界地带,从而埋下了双方冲突的“种子”。1962年2月,中国政府照会印度政府,要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但印度却要求中国先从阿克赛钦地区撤出,才能进行协商。此后,中、印在边界地区形成了“武装共处”。4月以后,印度加快实施“前进政策”。7月21日,印度军队先向中国哨所开火,中国边防军进行了还击。当天,北京对印度发出了警告。7月23日,中印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会晤,但讨论未果。同月,毛泽东发出了关于中印边界争端的“二十字指示”。9月初,中国再次发出警告,但印度仍然置之不理。9月8日起,中国军队包围了印军的一个前沿哨所,但在12天内都未开火。10月6日,印度拒绝了中国提出的从10月3日开始和平协商的建议。在最后的和平努力失败后,毛泽东决定严惩印军。10月9日,印军开始进攻塔格拉峰。10月12日,尼赫鲁向印度新闻界宣布:印军正在“解放”中国占领下的印度领土。10月16日,中国决定发起自卫还击战,并将进攻发起日期定为20日。(John W.Garver,“China’s Decision for War with India in 1962,” in 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Ros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pp.105—122.)

2.关于战争第一阶段

美国学术界分析指出:在中印边界东段,中国军队于1962年10月20日发起进攻,占领藏南战略要地达旺。24日,中国停止对印军的追击。在西段,中国军队在进攻1周后,于28日停止追击。在接下来的3周内,中国有意停战,让印度反思其“前进政策”。如果尼赫鲁此时下令停止进攻,并开始就边界问题与中方协商,那么很可能会避免进入战争的第二阶段。但尼赫鲁并没有这样做。这是非常“不幸的”。(John W.Garver,“China’s Decision for War with India in 1962,” in 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Ros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p.122.)

3.关于战争第二阶段

美国学术界分析指出:1962年11月14日起,印军向中国军队重新发起进攻,而中国军队随后发起大规模反击,攻占了从喜马拉雅山到雅鲁藏布江之间的广大地区(John W.Garver,“China’s Decision for War with India in 1962,” in 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Ros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p.123.)。对此,尼赫鲁要求英、美直接进行军事干预。但就在此时,中国于11月21日零时发表声明,宣布:从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从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中方还再次向印度建议:重新会谈边界问题。(Allen S.Whiting, The Chinese Calculus of Deterrence: India and Indochina.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1,pp.148—149.)

显然,与冷战时期相比,后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界对中印边境战争过程的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并有了一些新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