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术界关于一九六二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研究述评【5】
四、关于中印边境战争性质和影响的研究
(一)冷战时期关于中印边境战争性质和影响的研究
1.关于中印边境战争的性质
中印边境战争后的最初几年,印度对外一直宣称,“1962年10月,中国突然袭击印度边防军,是没有理由的侵略”。所以,在当时的西方看来,是中国“先制造事端”。(〔美〕费正清著,张沛、张源、顾思兼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第395页。)但到了1970年,英国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的《印度对华战争》在伦敦出版。该书根据中印边境冲突的相关资料,驳斥了作为美国“遏制”政策对象的中国正在进行扩张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是全世界(包括印度和美国)的错觉。内维尔提出了关于印度“先制造事端”的观点,对美国学者重新评价中印边界战争产生了直接影响。
70年代后,美国学术界开始认为,是印度“先挑起争端”,招来中国压倒性的迅速反击。就中国而言,这是反击性战争。中国在这场冲突中的表现,从一开始就显得符合情理、富于理智,而印度却越来越走向非理性和不理智。(〔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第153、163页。)
2.关于中印边境战争的影响
(1)关于中印边境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界认为,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一定积极影响。第一,中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捍卫了领土,保卫了西部边防,重新控制了新疆和西藏之间的战略通道(参见〔美〕费正清著,张沛、张源、顾思兼译:《中国:传统与变迁》,第395页。)。有学者指出,中国边防军俘虏了3968名印度士兵,而自己却无人被俘。中国还送还了全部战俘以及缴获的军车、枪支和弹药,并附上这些缴获品的全部详细清单,这使得新德里在政治上蒙受了羞辱。(参见〔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主编,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574、575页。)第二,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了并不进行扩张、而只是为维护其边界权利而战的形象(参见〔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439页。)。
(2)关于中印边境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冷战时期,美国学者认为,这场战争虽是中国的反击战,但对中国也有负面影响:第一,战争对1962年以后的中印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之后,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不太好。(参见〔美〕罗斯·特里尔著,刘路新、高庆国等译:《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47页。)第二,战争对1962年以后的中苏关系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场战争使得中苏关系更加恶化。由于苏联在战争后期支持印度,谴责中国,所以此后成为了中国的敌人。(参见〔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毛泽东》,第271页。)
此外,冷战时期的美国学术界认为,这场战争为美国以后如何处理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对华关系提供了借鉴。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表明:美国对中国在法律和道义上的要求及中国实力都必须予以重视;来自中国的实际要求很灵活,也能在谈判桌上接受帝国主义者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只要这不构成一种战略威胁。由此,美国方面推测:只要台湾地区不再构成一种战略威胁,其“自治”只要不损害中国主权,在某种情形下是会被中国接受和容忍的;但如果它仍是一种军事威胁,中国仍会以猛烈而短促的边境战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只要中国自己认为实力已经强大到足以这样来做。(参见〔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第162、163页。)
(二)后冷战时期关于中印边境战争性质和影响的研究
1.关于中印边境战争的性质
后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界仍然认为,就中国而言,这是反击性的战争。中国动武是防御性和政治性的,而并非想扩展领土,因为中国很快就单方面后撤了军队。(Thomas J.Christensen, “Windows and War: Trend analysis and Beijing’s Use of Force,” in 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Ros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p.66.)
2.关于中印边境战争的影响
(1)关于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后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界的看法与冷战时期大致相同,认为:第一,中国不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捍卫了领土,赢得了西部的和平。而这场战争使印度终于放弃了在边界问题上的“前进政策”,从而证明印度的侵略行为是徒劳无用和危险的,使中国西部边境出现了和平与稳定。此后,印度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实际上更加谨慎,对中国力量更加尊重。(John W.Garver,“China’s Decision for War with India in 1962,” in 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Ros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p.124.)第二,中国在战争期间就将军队后撤,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中国的目的只是保护边境,而不是想占领别国领土,而只有当中国领土完整和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它才选择运用军事力量。(Chen Jian,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1,p.14.)
但美国学术界在关于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方面,也有了新的看法。美国学术界认为:战争验证了毛泽东“掌握主动权”的思想。战争打响后,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以降低战争升级的风险,如对边境东、西两段的战斗进行严格指挥和控制,而当华盛顿准备派高级代表团赴新德里时,中国宣布单方面停火,从而及时避免了美国的干预。尤其是,在战争期间,中国始终没有在国内进行动员,从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此背景下,中国掌握了主动权,防止了美、苏和台湾方面的干预,并迫使印度最终停止了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这些结果都初步证明,毛泽东“掌握主动权”的思想是有效的。(Allen S.Whiting,“China’s Use of force, 1950—96, and Taiw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2, fall 2001,p.113.)
(2)关于中印边境战争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后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探讨,认为:第一,战争对1962年以后的中印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即使战争结束40多年后,这种情况仍然存在(John W.Garver,“China’s Decision for War with India in 1962,” in 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Ros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p.125.)。第二,战争对1962年以后的中苏关系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战争结束后,苏联开始与印度站到一起,对中国更加疏远。(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Volume 3: 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1961—1966, pp.316—317.)
此外,美国学术界认为,与中国打交道的一些国家可以明显地从这场战争中吸取一个教训:新中国对主权问题特别敏感,为维护主权,中国军队将采取行动(Cheng Feng and Larry M.Wortzel, “PLA Operational Principles and Limited War: The SinoIndian War of 1962,” in Mark A.Ryan, David M.Finkelstein, and Michael A.McDevitt, eds., The PLA Experience Since 1949.New York: M.E.Sharpe, 2003, p.19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