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辩证关系【2】

作者:张启华    发布时间:2013-09-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

(二)前30年奠定了基本政治制度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前30年的探索,特别是1957年以后,虽然发生了很多失误,但仍取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6]这段话,既是对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及整个这段历史时期的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也指明了这段时期的成就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奠基作用。这样的奠基,也是两段历史重要的本质联系之一。

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在毛泽东时代奠定的。概括讲,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同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延续至今,已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前30年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中包括提出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战略思想,不但对当时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提出突破“苏联模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提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提出“四化”宏伟目标;提出打破封锁,争取外援;提出过一些改革经济体制的思想;等等。

在经济方面确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成就。1956~1966年,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虽有许多失误,但总体看没有放松生产,特别是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经济有较大发展。一个标志性的伟大成绩,就是中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从数量看,10年共建成530多个大中型项目,新建或扩建了大批重要企业,这意味着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从质量看,新兴工业部门迅速成长,新产品、新品种不断涌现,特别是电子、石化、原子能、导弹等新兴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修配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逐步发展起来。从布局看,除原有沿海工业基地外,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从来没有工业的地方,办起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建成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总之,这短短10年中,取得的成就虽是初步的,却是宝贵的,为之后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正如《历史决议》对这10年的结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2](p22)

在1966~1976年间,尽管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但在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2](p36)

综上,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使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都有很大发展,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必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提高了国防能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中国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人民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