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辩证关系【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带来一系列理论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初级阶段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化,能否实行市场经济成为改革能否深入的核心问题。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恰恰为人们在这个问题上解放思想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人们开始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在总结实践新经验和理论新成果的基础上,以极大的政治的、理论的勇气果断提出,改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同其他理论的创立一样,是个渐进过程。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国际友人时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p231)这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的第一次,对传统观念是一个极大的突破。但这时的认识还局限在社会主义只可以搞一部分市场经济。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2]的原则和方针。同年12月,这条原则和方针载入了新宪法。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前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2](p48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给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戴上的社会基本制度属性的帽子,指出,搞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是一个很大的思想解放,使大家的思想从长期困扰中解放出来,为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
根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江泽民于1992年6月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并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新经济体制。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郑重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深刻阐述了这一改革目标的理论原则。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个立足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综合配套的改革方案。
可见,一个理论的形成是很不容易的。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突破传统观念,要经历一定风险,然后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在实践中取得验证。在邓小平的带领下,我们党就是这样,逐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重大理论的开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