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辩证关系【4】

作者:张启华    发布时间:2013-09-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

(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奠基

新中国成立后头30年,除“文革”10年外,有些精神文明成果值得总结。在战胜经济困难的过程中,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号召,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也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革命热情,树立了社会主义新风。在这种良好社会风气影响下,大批先进英雄人物成长起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及对其他先进英雄人物如焦裕禄、王进喜、欧阳海、王杰等人的事迹和南京路上好八连先进典型的宣传、学习,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乐于助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美德深入人心,成为全民崇尚的行为准则。此外,党在这个时期开展的一些学习、教育活动,虽然由于“左”的影响而带来不良后果,但不能否认这些思想政治工作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密切联系群众,起了很好的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水平有所提高,组织观念增强,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信念,多数能够做到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爱戴。好的党风又带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风尚。这个时期还出版了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优秀的典型艺术形象,这也是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反映。

比如,邓小平曾多次指出:“‘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应当肯定,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中间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那个时候,党和群众心连心,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比较高,社会风尚好,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振作。所以,尽管遇到困难,还是能够比较顺利地渡过。经济上发生过问题,但总的说还是有发展。”“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六年形势的发展可以看出来,调整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经济政治形势很好,社会秩序很好。总之,建国后十七年这一段,有曲折,有错误,基本方面还是对的。”[3](pp302,296)邓小平对这段时期政治局面、经济发展、社会风尚的基本评价,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回顾建国头30年这段历史,尽管有严重失误,但成绩巨大,我国从贫穷的农业国变成初步工业化的强国。胡锦涛在1999年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谈到这段历史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封锁和武力威胁,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和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变革。在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过程中,我们遇到过不少困难,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但是,党和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我国就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和文化基础,这在世界的发展史上是罕见的。”[9]

这段论述,客观而准确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艰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为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宝贵贡献,及其对于今天的重要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