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辩证关系【8】

作者:张启华    发布时间:2013-09-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做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总设计师,他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2](pp15,603)“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10](p131)他不仅为改革开放提出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同时领导全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改革开放的理论,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首先,邓小平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方式,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改革中前进的。邓小平在毛泽东逝世后写信给中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成果,同时认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就此作深入具体研究,探索用什么方式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思考的结论是,“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0](pp237,370)

其次,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其广度来说,改革在经济上主要是两条,一是所有制从单一公有制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然经济体制改革也进行不下去。就其深度来说,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10](p142),但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以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改革开放的保障。

再次,邓小平提出了改革的标准——三个“有利于”,即生产力标准改革没有固定模式,亦不能照搬别国经验,只能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确定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这就要求有个科学的标准来检验改革的成效。这个标准邓小平最后确定为三个“有利于”,即,“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0](p142)这也就是十三大概括的“生产力标准”[12](p502)。

此外,邓小平关于改革还提出过许多其他重要观点,例如,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试验。既然是一场试验,就不要把已有的认识固定化,不要墨守成规。他还反复讲,改革也是有风险的,但风险中孕育着成功,没有冒险就没有成功;另一方面也必须慎重,还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纠正失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