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黨史研究的理論借鑒問題

【7】

作者:歐陽淞    發布時間:2013-05-30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三)注重理論鑒別

加強理論借鑒,並不是主次顛倒、生搬硬套,更不能良莠不分、全盤接受。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清優與劣,甄別真與偽,要做到學習借鑒但不為其左右,使理論借鑒更好地服務於黨史研究的深化和黨史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第一,分清先進與落后。隨著理論借鑒的大門敞開,先進的理論和落后的理論會一起涌入。這就要求黨史研究者保持清醒頭腦,借鑒那些先進的、符合科學精神的理論,抵制並批判那些落后的、意識形態取向錯誤的理論。同一種理論也可能存在兩個方面,也需要擇其先進者而從之,摒其落后者而棄之。甄別的核心標准,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觀點方法,另一方面是黨和人民的實踐需要。

第二,甄別是否切實可用。當前學術界學科交叉日趨緊密,學術流派也越來越多。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理論借鑒時,要甄別將要借鑒的理論是否同黨史研究真正相關,是否真能被用於分析黨史問題。隻有加強甄別工作,才能避免理論借鑒出現“形似而神不似”的尷尬。近年來,隨著黨史學界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被越來越多地吸納進來。但是,對於其他學科某些新穎的概念、原理和分析框架的盲目追求乃至生吞活剝、不求甚解的運用,又使得一些研究成果陷入“理論泛濫”的誤區。仿佛隻要能照抄照搬幾個洋概念、洋框架,就是創新。這樣的運用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論借鑒,反而會損傷黨史學自身的發展邏輯,應當引起研究者的足夠警覺。

第三,服務於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任何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學術理論體系。理論體系是各學科最為顯著的方法論的集合,它構成了各自學科的核心知識,是本學科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標志,又是研究者開展各自領域研究的基礎。與其他一些社會科學的學科相比,黨史研究要形成一套成熟的、完整的、富有學科特色的學術理論體系,尚需時日。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特別需要進行理論借鑒。要服從服務於黨史研究,既要借鑒吸收先進的理論和方法,還要將這些理論和方法與黨史學科的特性相結合,努力實現向黨史學科體系建設合乎學術邏輯的回歸,使借鑒的理論和方法融合到黨史學科理論體系之中,為構建黨史學科理論體系作出貢獻。

(四)加強組織引導

理論借鑒涉及面廣,政治性和學術性都很強。黨史部門有責任加強對理論借鑒的組織引導,著力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跟蹤和掌握國內外學科動態,為理論借鑒工作提供有力指導和有效服務。

第一,樹立正確導向,堅持黨性原則和科學精神的統一。加強組織引導,一方面要本著對黨、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教育研究者強化黨性原則,牢固樹立黨的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另一方面要本著對學術研究負責的態度,真正抓住學科互涉的機理,借鑒吸收其他學科的先進理論和方法,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鼓勵科學探索,營造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研究環境,鼓勵黨史研究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第二,搭建理論借鑒的信息平台,實現成果共享。要在黨史刊物、黨史網站和圖書資料庫中充實相關學科的前沿性學術著作和研究資料,刊載有建樹的理論借鑒論文,加強學術輿論的引導。要建立理論借鑒成果交流機制,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要加強與黨校、干部學院、高等學校、社科院所等研究機構的交流,搭建穩固的學術合作平台,充分借助這些機構對於學術思潮、學術動態敏感且反應和吸收較快的優勢,實現協調配合,形成團結協作的工作合力。

第三,積極組織學科間、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及時掌握學科動態。加強理論借鑒必須及時掌握相關學科的國內外學術前沿動態,而掌握學科動態又必須借助學科間、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從學科交流看,黨史研究是一門跨領域的學問,與各相關學科有著研究上的交叉。從國際交流看,黨史研究又是一門國際化的學問,不僅在我國港澳台地區,而且在日本、韓國以及美國、西歐等國家的學術界,黨史研究都堪稱顯學。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幾代學者都將中共黨史研究作為自己的核心業務。國際國內各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在中共黨史有關研究領域作出了大量富有開拓性的工作。實際上,國內黨史學界有相當數量研究成果可與之研討或爭鳴,皆因自身努力不夠而未能形成一個更高的現代學術交流平台。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求黨史部門積極承擔起組織學科間、國際間學術交流的責任,協調各方面資源,為研究者及時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及理論和方法提供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