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七种谬说【8】
西方资产阶级讲的“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是与“以神为本”或者以其他什么东西为本相对而言的,而且这里的“人”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全都是抽象的人或“观念人”“理性人”之类的东西,而此后则越来越变成他们所说的具有“独立人格”和个人特殊利益追求的“现实的个人”或“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但这种人也依然不过是孤立自在的抽象的“生物人”“原子式的孤立自在的个人”,而并非就是马克思所讲的通过人的现实生活实践而真正成就有人类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关系总体性这种理性而现实的个人。资产阶级思想家所理解的“个人”,反映了资产阶级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鼓吹的所谓“普世价值观”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基础上来讲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一切虚假意识形态的理论核心,而且是资产阶级始终坚持的理论核心。但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只能是以资本及其物权为本,整个社会是资本统治主宰一切的“物役化”社会,所谓的“以人为本”及其价值观的实现,在这种条件下只能转换成是掌握资本的资本家的资产阶级法权及其资本价值的各种权力,而绝非是普遍适用到每个人、每个劳动者的人权及其价值的实现,这样一种所谓“普世价值观”何以能够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那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谎言吗!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在价值观上主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博爱人权”之所谓“普世价值观”,推崇所谓可以“通行世界”的“西方民主宪政”理论和实践,但他们又自相矛盾地割裂人们的社会历史联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共同实践和共同认识,宣称人的利益差异、主观差异、价值差异和理解认识的不可通约,认为任何人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和观点,且在理解上会存在巨大的差异与本质的区别,由此而将人们的思想认识进行人为的“本质差异化”割裂与“碎片化”处理,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可理解性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客观真理性,他们这不是自相矛盾、不是在搞自己的双重标准而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地进行他们的选择吗?
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在与垄断资产阶级进行的思想意识形态激烈较量交锋中,本来就是掌握思想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斗争主动权并具有强大优势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普遍的真理,尤其是作为共产党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斗争锐利而强大的思想武器,它一直是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思想法宝。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坚持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生产方式所有制关系分析理论,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①参见弗·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樊集译,1965年版,第655页。由此可见,当年梅林似乎已有先见之明,他预料到马克思说的这句话会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庸人们所利用而用来否定马克思恩格斯亲手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引者注。
②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在第559条注释中把该信的写作时间误为1890年10月27日,但那天恩格斯写的是一封译成汉字长达5 400余字的致康拉德·施密特的长信,不可能再有时间写致拉法格的信件。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719页第559条注释说,恩格斯致拉法格的信是写作于1890年10月27日,这显然是错误的,其错误很可能来源于苏联的相关译本。准确的时间应该是后文讲到的1890年8月27日,恩格斯是在这一天写了那封致拉法格的信。这在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中已经得到订正,见该书第590页。
原文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5.
[3]陈致.余英时访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2:42-4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4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