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史、黨史人物研究和傳記寫作的若干問題【3】

作者:程中原    發布時間:2013-02-05   
分享到 :

研究什麼?也就是人物研究的內涵、范圍這些問題

我的體會,通過研究,主要要弄清楚、把握好互相聯系的這樣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歷史人物的生平業績、思想理論和道德品質。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按此標准來掌握史料,抓住重點,理清楚來龍去脈、前因后果。

第二個方面,要聯系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生活環境,聯系具體的時代要求、歷史條件、所處環境以及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研究人物的發展變化及其作為、貢獻。也就是說,“三不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要聯系環境、背景和條件來看,還要通過發展變化來看。第三個方面,歷史作用和歷史地位的評價。包括:忠奸善惡、功過是非、成敗得失。要對歷史人物的一生作出概括的評價,同時要對一個段落、一個特定事件作出評價。這裡的根本原則是實事求是,恰如其分。既不溢美,也不掩飾。所謂寫出信史,所謂良史的品格,在這裡得到體現。

怎麼做?也就是怎樣開展研究?涉及研究方法問題

首先,要詳細地佔有材料。通過查檔(包括查閱歷史報刊)、採訪與實地考察等搜集材料。第二,經過研究,編著一級產品:文集,回憶錄(包括自述),專題論文(論述性的)或專題記事(敘述性的)等。求得對人物的總體了解和全面把握,求得對重要事件和重要問題評價問題的解決。第三,編寫年譜(開頭是按階段,甚至按事件)。這三件事,可以同時進行,交叉進行。第四,寫出傳記(從某一段落的,從小到中到大再到小;試寫先易、先難)。大體說來是這麼四步。這裡,我想從幾個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實踐,舉一點例子來說一說。關於搜集材料,三個途徑:案頭工作;採訪;實地考察。

第一,案頭工作。

包括查閱歷史報刊、檔案,研究傳主的著作。所謂案頭,也不是不要跑,不要請教人,訪問人。“跑材料”,離開了跑,是搞不到材料,搞不好材料的。

[查閱歷史報刊]最初搜集張聞天的早期活動和作品:從南京龍盤裡圖書館到上海徐家匯藏書樓;《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的尋找;找《南鴻》從南京到雅安,到徐州。查材料要下苦功夫,有韌性,堅韌不拔。皇天不負苦心人,功夫下去,自然會有成效。(1)通過查閱歷史報刊掌握張聞天發表的詩文、主編或參與編輯的作品(從《時事新報》的《學燈》、《民國日報》的《覺悟》、《少年中國》到《南鴻》,《河海校刊》),還有他的著作和翻譯,大體了解了他早年活動的情況。在兩方面有很大收獲:張聞天在五四運動中的貢獻;張聞天在新文學運動中的貢獻。(2)訪問了早年(到1925年入黨時為止)張聞天的同學、朋友,訪問了張聞天的親屬。得到了張聞天的簡要的自傳和一些照片。(3)寫了一些評介文章(如:《關於張聞天同志的早年活動》、《一代青年的生活旅程———讀張聞天早年的長篇小說〈旅途〉》以及《張聞天和〈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等),編輯了《張聞天早期文學活動資料》、《張聞天早年文學著譯編目》等資料,以及《張聞天早年文學作品選》、《張聞天早期譯劇集》兩本文集,分別由茅盾和成仿吾作序,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引起廣泛注意。這樣,恢復了張聞天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地位,確立了張聞天是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進人物之一、是五四時期先進青年的杰出代表之一的歷史地位。現在河海大學校園裡樹立了張聞天的銅像。這些材料的發現、搜集和研究,為其奠定了基礎。

有些情節和細節,不少具體的活動,也是從報刊上得來的。如:張聞天報考、被河海專門工程學校錄取的情況;張聞天到南京上學的時候適逢火車提速,從上海到南京7個小時;加入少年中國學會的時間同毛澤東幾乎同時;張聞天在河海專門工程學校時是校足球隊主力,踢右中衛,還是校運動會100碼冠軍和400碼亞軍;赴美留學時坐什麼船,航行時遇大風浪情景;等等。也可以從其他資料上來,如從莫斯科回到上海那天(年初一)的天氣,就是從魯迅日記得來的;長征中的時間、地點、環境、氣候等等,是從幾個人的長征日記和當時的電報、文獻上來的。

[研究傳主的著作和各種資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張聞天、胡喬木這樣的思想家、理論家來說特別重要。背景、內容、作用、影響、地位,都要搞清楚、透徹。此外,還有日記、手記,手稿,信札,電報,筆記,照片,等等。特別是重要的理論和戰略策略問題,有爭議的理論問題和歷史問題,要深入研究清楚。如:黨性和人民性的問題,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寫《胡喬木傳》必須研究清楚。

[查閱檔案]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我在完成《張聞天傳》以后寫過一篇文章《檔案是人物傳記寫作的基石》。有興趣的同志可以找來看。沒有檔案解決不了問題;沒有研究基礎發現不了檔案中有用的、寶貴的材料;不進行深入研究,進行考証、考釋,也搞不清楚檔案的內涵,無法全面認識檔案材料的價值。查閱檔案貫穿在人物研究和傳記寫作的全過程。

還要說明的是:(1)檔案材料不一定都在檔案館,傳主及其親屬、朋友處多有保存,要征集,要利用。(2)檔案也不完全保存在中央檔案館,地方、部門的檔案館也有不少收藏。

在材料搜集上,我的體會是既要有目的地系統、專門搜集,又要廣泛地通過多種渠道搜集,還要心存問題,隨時留意,事事與你的人物研究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