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史、黨史人物研究和傳記寫作的若干問題【5】
怎麼寫?關於寫作方法的一些問題
關於傳記寫作的方法問題,可說的話很多,我隻能結合自己的體會來談談。
我想,首先要確定目標,要達到什麼要求?什麼水准?當然要高標准、嚴要求。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提的要求,主要是兩條:一是信史,是史料翔實、評價公允的信史。另一條是文質彬彬。也就是內容和形式和諧統一;既言之有物,又生動感人。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思想活躍、感情豐富的活生生的人。
為達到這個目標,我體會,在寫的時候要解決好這樣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要寫信史,寫真實的歷史。
寫信實的歷史,這是根本之點,是傳記的生命線。達到這個要求的關鍵,是真實,是真實的歷史,不是虛假的歷史。這就要求說真話,不說假話,還歷史的本來面目。史料翔實,評價公允,這是達到信史的要求的最重要的元素。而關鍵是作者要把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貫徹到底,無所畏懼,發揚直書、實錄的傳統。這裡有兩個重要關卡,一個是不溢美、不拔高,一個是不掩過、不推諉。做到這兩點很不容易。舉幾個例子。
例一,張聞天到美國后,給他的朋友郁達夫、汪馥泉寫信,訴說自己經歷的精神“危機”,很消極、頹唐。寫不寫?這個問題牽涉到對傳主缺點、弱點、錯誤怎麼寫的問題。採取的辦法是寫,並作必要的說明和批評:
在1922年11月11日給郁達夫的信中,張聞天傾訴了他在美國的“無味”和“孤獨”。他一走出圖書館的門“就顫抖”,覺得“又走到人生的末路了”。說那些“那些曾經裝點過春天的”、到了冬天落在地上的黃葉是“我們的象征”。他希望達夫第二年春間到那裡,做他“在撒哈拉沙漠中的同伴”。在1923年1月6日給汪馥泉的信中,同樣抒發了內心的煩悶、焦灼和矛盾。他寫道:“我現在的生活是無‘過去’、‘現在’、‘未來’的生活。”“像我們這種人在社會上是狂人,是不為大眾了解的。我要去了,到黑暗無聲的地方去,或者到鮮紅的海浪中去。”(意思是自殺或者流血犧牲)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未嘗不可說是一種渴望“高尚的生命”的“熱情者底心理”,但這種心理終究帶著無病呻吟的痕跡,表現了未經磨練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脆弱與彷徨。《(張聞天傳》第42頁)
例二,張聞天遵義會議以后的任職:是否是總書記?有不同意見,怎麼寫?
《張聞天傳》第一版第206頁是這樣寫的:“就在這一天,中央常委會討論分工問題,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擔任黨中央書記,在黨內“負總的責任”……不過,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上還是稱呼總負責人為‘總書記’。”修訂版第140頁作了重要修改:“這一天晚間常委會開會討論分工,作出決定,以洛代博,由張聞天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在黨內‘負總的責任’。”在這句話下面加了一條1000多字的長注,舉出七條材料做根據,分別是張聞天自己、周恩來、鄧小平、陳雲、彭德懷、楊尚昆、伍修權講的。其中六人明確說叫總書記,一人不肯定,說“是否叫總書記我記不清”。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的悼詞說“被推選為總書記”,這是權威的論定。
例三,鄧小平在遵義會議時的職務,是中央隊秘書長還是中央秘書長?
《張聞天傳》第135頁:“鄧小平當時是中央隊秘書長,擔任會議記錄。”加了一條注:據劉英:《難忘的三百六十九天》。該文有一節“調任中央隊秘書長”,敘述她在遵義會議后大約1935年4月間接替鄧小平擔任此職的經過甚為詳盡。長征途中擔任此職的順次為:鄧穎超、鄧小平、劉英、肖向榮、吳亮平。
例四,毛澤東給張聞天五個字評語,怎麼寫?
《張聞天傳》第一版考慮到都寫出來有損毛澤東的形象,故隻說“還給張聞天下了五個字的評語”,哪五個字?沒有明說,通過作者表示不平的議論,講同張聞天的實際是怎樣不符合,來暗示是哪幾個字。這段話是這樣的:
毛澤東的這些批評,同張聞天的實際是不符合的。跟毛澤東過去每每稱贊張是“明君”,不爭權,作風民主這些評語也是矛盾的。張聞天聽了很委屈。從中央蘇區后期,到長征路上,直至抗戰初期,他同毛一起,站在第一線,同博古、李德,同張國燾,同王明,進行了堅決的、尖銳的斗爭,何怯之有!他擁戴毛澤東為全黨、全軍的領袖,自己甘當“配角”,使毛的正確方針、主張暢通無阻,還一次又一次主動讓權,真是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他跟著毛澤東,和全黨同志一起,腳踏在中國的土地上,實現了從內戰到抗戰的轉變,開創了歷史新局面……這幾個字的評語,從何說起呢?
這段話實際上也是對張聞天從中央蘇區后期到抗戰初期革命歷程的一個總結,一曲贊歌。
修訂再版時情況不同了,就把這五個字:狹、高、空、怯、私,寫了出來。(見《張聞天傳》第300頁)
要做到寫真的歷史,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很不容易。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1.避免誤讀和曲解。例如:1973年12月15日,毛主席為鄧小平復出參加軍委、進政治局,同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北京、沈陽、濟南、武漢軍區負責人談話。毛主席對著鄧小平說:“你呢,人家有點怕你,我送你兩句話,柔中有剛,綿裡藏針。外面和氣一點,內部是鋼鐵公司。過去的缺點,慢慢地改一改吧。”這段話,有初中文化水平就可以理解,是毛說鄧的缺點或不足,是對鄧的批評,或者說是勸勉。可是有些論者說是毛主席贊揚鄧小平的優點是“柔中有剛,綿裡藏針”。顯然是一種曲解。
2.發現差錯、誤傳,要正視,毫不猶豫地加以糾正。例如:關於《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的寫作過程和署名問題。過去都說是胡喬木為劉少奇寫的紀念會上的講話稿,毛主席決定署名胡喬木發表,劉少奇就自己重寫一篇講話稿。首先是劉少奇編研組查閱檔案,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在《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中講了。我們也到檔案館查閱了檔案。原來胡喬木這篇名文是為紀念建黨三十年寫的黨史資料,起草過程中劉少奇進行指導,作了不少修改(大大小小的修改有200多處)。陳伯達不同意用馬列學院的名義發表。劉少奇建議用馬列學院或胡喬木個人的名義發表。毛澤東在文稿的封面上和內文的標題下寫上了胡喬木的名字。
3.認識是隨著研究逐步深入的。有了新的認識,要設法彌補。例如:張聞天廬山會議發言,記錄稿中有一句話:“不是要把富的向窮的拉平,而是要把窮的向富的提高。”整理稿中未放進去。在傳記裡面寫了上去:
他指出,不是要把富的向窮的拉平,而是要把窮的向富的提高。“想來一個拉平,用平均主義的態度對待貢獻大、生活富裕的農民,批判多勞多得而生活較好的人,說他們有資本主義思想,等等”,這種錯誤做法應該糾正。《(張聞天傳》第418頁)
再如:《生產關系兩重性問題》一文,沒有收入《張聞天選集》。當時對文中有些提法沒有把握。后來,一些經濟學家,如孫尚清、魯從明,認為這篇理論文章水平很高,就收到《張聞天文集》第四卷中去了。
第二個問題,爬好“文山”,過好“會海”。
對第一把手、會議主持人,對思想家理論家的傳記,這個問題尤其要注意解決好。前提是掌握會議、文獻的背景、精神實質、來龍去脈,得其要領,才能寫得精粹。具體寫作中,會議要注意寫出前后的聯系,關於主要問題的爭論、交鋒,突出傳主的觀點與作用。如:關於解決西安事變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廬山會議發言。文件要明確針對性,文件所起的作用,說的新話,首創的、創新的東西是什麼,經過歷史檢驗的評價。這方面下的功夫不小,但不都是成功的。相對說來,會議比文件要好寫些。夏征農指出,《張聞天傳》主要的缺點是文件的內容介紹看起來沉悶。《胡喬木傳》也碰到這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關於“史論結合”的問題。具體些說,就是怎樣做到人從事出,論從史出,寓論於史。第四個問題,關於夾敘夾議。敘述應是人物傳記採用的主要表達方法,但議論和抒情也是不可缺少的。夾敘夾議實際上是“史論結合”在表述上的要求。以敘為主適當議論,在敘述的基礎上議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議論與抒情的語言要適稱、和諧,恰到好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