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史、黨史人物研究和傳記寫作的若干問題【7】

作者:程中原    發布時間:2013-02-05   
分享到 :

寓論於史

1936年10月悼念魯迅的活動,敘述后有一句話是敘也是評:“而代表黨中央進行指導的是張聞天。”《(張聞天傳》第195頁)

從任弼時給共產國際報告中引用的閻錫山論幾支軍隊的話,看張聞天《把山西成為北方游擊戰爭的戰略支點》文章(1937年11月15日)的作用:

張聞天這篇文章提出的戰略任務,同毛澤東太原失守后華北八路軍任務和軍事部署的指示是完全一致的。此后,八路軍各部即在山西敵后農村進一步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創建了晉察冀、晉西北和大青山、晉冀豫、晉西南等抗日根據地,山西新軍也迅速發展壯大(到1939年底有9個旅50個團)。真是“八路助新軍發展游擊,收復失邑,成績昭然”。山西全省山區、鄉村成為廣大的敵后戰場。閻錫山深得其惠,感慨地說,現在共產黨八路軍在山西,是有十支洋燭的光,晉綏軍是一支洋燭的光,中央軍呢,隻有一根香火的光。《(張聞天傳》第253—254頁)

關於在駐蘇大使任上對國家工業化的貢獻。《張聞天傳》從372頁起講張聞天關心國內經濟,講了對工業化問題的建議(迎頭趕上,較快速度;穩步前進;立即開始;自力更生與取得外援結合),對鋼鐵工業布局的意見(東北,西北,西南與中原);對航空工業建設的兩份電報,然后講張聞天“是在蘇聯落實156項工程的總負責人”,在敘述之后隻淡淡地說了一句:“這些項目的確立都在張聞天大使任上。”貢獻不言自明。

特別要致力於寫出個人特色———獨特貢獻,獨特特點。寫出這一個。前者要重點寫人物的科學預見,過人之處以至料事如神之處,以張聞天來說,他第一個提出的重要意見要突出寫,如:和毛澤東一起首先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張聞天傳第265頁)。指出張國燾堅持錯誤“前途必然是組織第二黨”(1935年9月12日俄界會議)、“結果必然會走到叛徒的道路上去(1937年11月黨的活動分子大會)《(張聞天傳》第260—261頁)。分析五種經濟成分(1948年9月)(《張聞天傳》第342—346頁)。后者要寫別人所無、唯他所有之處。如:搞外交,張聞天是理論家搞外交這就有他的特點:抓主要矛盾,提出駐外使館的主要任務是充當國家的耳目,了解駐在國的政治經濟等情況,使館要設立研究室;分析世界格局,指出世界大戰有可能避免,和平共處是主要趨勢,但曲折和波浪式的起伏經常會有,局部戰爭和事端不斷;民族主義國家還有生命力,不存在世界革命的形勢;朝鮮戰場五次戰役正激烈進行時,張聞天分析各方情況,認為通過談判達到停戰會被各方接受;五次戰役結束后,他進一步分析情況,看到美國目前有在三八線求得停戰的趨向,寫研究報告建議中央領導作好和談准備。(《張聞天傳》第365—369頁)

夾敘夾議 也舉一些例子。把背景、場面、人物等寫得渾然一體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舉個例子鄧小平復出。

1973年4月12日晚七點半,人民大會堂一樓宴會廳燈火輝煌,周恩來在這裡盛宴歡迎視察柬埔寨解放區后於12日返回北京的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鄧小平以國務院副總理的身份出席宴會。這是自1967年鄧銷聲匿跡以后,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同中外人士見面。雖然他坐的位置並不顯眼,卻吸引了全場的目光。他沒有說一句話,甚至還顯得有點孤單,但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感覺到他重新登上中國政治舞台的分量。(《歷史轉折的前奏》第22頁)

下面再舉兩個例子,說明怎樣就情節的敘述來生發議論。

例一,張聞天赴美留學。

遠行之前,他回到家鄉,與父母、鄉親告別。他在家中后院栽下一株芭蕉留作紀念,還在他從小讀書的養正小學校園的一棵樹上刻了一個記認。村上最年長的吃素老太,用包頭巾裹了一塊故鄉熱土,顫顫巍巍地捧到張聞天跟前。張聞天感動得熱淚盈眶,雙手接過,揣在懷裡。近兩個月來一種飄忽不定的情緒,頓時覺得穩定了下來。是的,他現在就要到大洋彼岸的加利福尼亞州去了,可他的根是在這裡,他的一切屬於養育他的這一片中華大地。他漂洋過海,遠走異國他鄉,不說是為了將來把貧窮落后的中國改造成為繁榮富強的樂土嗎?(《張聞天傳》第39頁倒4行至40頁第4行)

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有一定的歷史感,敘述角度又像作者,又像傳主,是為傳主設想的可能的感受,但又沒有強加於他。

例二,上廬山。

6月30日,張聞天啟程赴廬山,與北京上山開會的人同乘一火車專列前往武漢。又是一次巧合,他同彭德懷、賀龍、康生在一節車廂。車上隨便交談,又自然地談論起“大躍進”以來的情況。彭德懷認為形勢非常嚴峻,張聞天也憂慮“大躍進”以來出現的許多問題。

就是這樣,張聞天和彭德懷都清醒地看到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來問題的嚴重性,並且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上抓住了“左”傾錯誤的要害。一個懷著“不要我講,我愈是要講”的忠貞,一個想著家鄉父老“要為人民鼓嚨胡”的囑托,一起登上了廬山。《(張聞天傳》第407頁倒2行至408頁第6行)

從互相交談,寫到思想情緒,寫到性格,為下文作了一定的鋪墊。

以上的例子可以說是即事議論。下面的例子是即言議論。

例三,張聞天在廬山會議發言中評論、支持彭德懷的發言。

敘述這方面的內容之前加簡要說明,敘述后又加評論、贊頌:

張聞天發言的內容其實就是從理論與實際結合上對彭信的全面支持。然而張聞天沒有到此為止。他特意正面發表評論,肯定彭德懷的“這份意見書提出了一些問題,中心內容是希望總結經驗,本意是好的”。對於彭德懷信中為人所詬病的七個問題,張聞天以同志式的討論方式說明自己的看法。例如,有些人認為,彭德懷關於各方面關系的緊張具有政治性的說法“不恰當”。張聞天說:看怎樣講。在刮“共產風”時,各方面關系確實緊張。有些人對彭德懷信中關於浮夸風的嚴重程度有不同看法。張聞天提醒大家注意,他講浮夸風,是從北戴河會議時對糧食估產過高說起的。還說,浮夸風確實是嚴重的,是很大的問題,現在也並不是完全解決。到會的許多同志都覺得,“小資產階級狂熱性,使我們容易犯‘左’的錯誤”這句話說得“過火”了。張聞天卻說:“這個問題不說可能更好一點,說了也可以,究竟怎樣,可以考慮。但是,刮‘共產風’,恐怕是小資產階級狂熱性。”如此等等。張聞天這一番話,有澄清,有辯護,有贊同,有發揮,也有不少是對彭信有欠周到之處的補苴罅漏。他以理服人,舉重若輕,將對彭德懷信的一切誤會、曲解、非議、責難,像拂拭蛛絲一樣輕輕抹去。在這充滿風險的緊張時刻,張聞天仍然堅持真理,堅持獨立見解,是多麼難能可貴!《(張聞天傳》第419頁第一、二段)

例四,張聞天下廬山后對劉英的回答和與何方的對談,充分表現個人特點,很有個性。我只是忠實記錄了他們的回憶。下面關於講真話的議論是我的發揮,這裡的關鍵是歷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遭遇和傳記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及其遭遇,其共同之處與不同之處,要把握得比較准確或者說恰如其分。《張聞天傳》第428頁記張聞天同何方交談:

晚上散步,來看他的身邊工作人員何方也為他廬山發言惹禍惋惜。張聞天講了一番哲學上偶然與必然的關系,說不上山也可能不發這個言,但那是偶然性;有意見要講,則是必然性。他還引用唐代散文家韓愈的話說:“‘物不得其平則鳴。’腦袋裡裝了那麼多東西,心裡有那麼多話,能夠不說嗎?我是共產黨員,應該講真話!”

接著,從張聞天的話發了一番議論《(張聞天傳》第428—429頁):

這“講真話”三字,確是張聞天的可敬可佩處,也是他的可悲可嘆處。套用一句韓愈的話,張聞天“之鳴信善矣”,然而“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耶?抑將窮餓其身,思悉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耶?”歷史已經鑄定,張聞天的鳴給他帶來的是“不幸”。不過,張聞天和屈原以來的舊時代的人物不同,他並不“自鳴其不幸”,他還是堅韌不拔地鳴社會主義中國的興盛!而黨和人民,終將“和其聲”的。

也可以以論引事(以論引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