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史、黨史人物研究和傳記寫作的若干問題【8】
例五,胡喬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隔離審查長達8年,他自我解嘲說是被冷藏了起來。“在軟禁中”一節寫他的讀書、研究情況。先發議論:胡喬木雖被“冷藏”卻未休眠。他書生本色不減。讀書,研究,依然抓得很緊。不肯讓寶貴的光陰白白流逝。然后具體敘述他讀《資本論》、《聖經》、《宋詞選》和研究漢字的情況。例六,張聞天下廬山后繼續挨斗以致病重住院。
這個情節沒有簡單處理,而是以一種帶有抱怨的議論開頭,帶出情節的敘述。這樣以論引敘,比較感人: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情態方面的七種表現,中醫稱為“七情”。幾個月來,除了頭一個“喜”字同張聞天無緣,其余六個字,他都佔全了。張聞天已值花甲之年,再是胸懷坦蕩,豁達大度,也經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擊。各種疾病先后襲來。先是高血壓病犯了。血壓猛增,引起暈眩、心悸。他不能休息,仍然撐持著去接受批判。到9月中旬,在廬山上已經開始發作的前列腺肥大症又突然加劇了。尿中毒威脅著他的生命。他實在無法支撐下去,被送進了醫院。《(張聞天傳》第429頁第4段)
更多的是即景議論,從景物、從情景、場面來議論、抒情,力求達到情景交融。
例七,“監護”中的放風一段:
……唯一可以接觸一點新鮮空氣的是每天20分鐘的“放風”。看門的士兵打開緊閉的門,領著張聞天通過走道,到屋子西頭廊下立定。這時張聞天才可以吹到風,看到天空,晒到太陽。他可以朝南走,左邊貼牆是低矮的女貞樹的綠籬,右邊是一個煤堆。他可以腳踏在地上,一步,兩步……走十一步,抬頭,迎面是一個持槍的哨兵。他隻能折回頭,用十一步來回丈量這條黑色和綠色之間的小路。張聞天牙齒不好,有一次乘放風的機會撿了兩根可以用來剔牙的細枝子,小心地夾在書裡。第二天早晨起來讀書時,發現細枝子已經被沒收了。監視之細致,叫人苦笑。《(張聞天傳》第470頁)
還有一種議論的方式是引用或借用。恰當地用別人對傳主的評論,這比作者直接出面講,更恰切、更可信。
例八,毛澤東在黨的七大幾次講話中肯定和贊揚張聞天的歷史作用。
毛澤東說:“遵義會議是一個關鍵,對中國革命的影響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沒有洛甫、王稼祥兩位同志從第三次‘左’傾路線中分化出來,就不可能開好遵義會議。同志們把好的賬放在我的名下,但絕不能忘記他們兩個人。”《(張聞天傳》第318—319頁)
人物傳記的生命是真實,要寫出信史。歷史不同於文學。文學的真實,允許甚至離不開虛構。歷史的真實,不能推測,不能虛構;可以選擇,不能編造。人物傳記要豐滿、要有感情。鄧力群審讀了《張聞天傳》的稿子,除提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外,說了兩句肯定的話,一句是:寫得很飽滿,不干巴;一句是:你真會調動人的感情啊。后一句話有他的感情因素在裡面。一般的讀者讀了怕不見得會如此。有他這兩句評語,我感到很高興。
參考資料:
[1]恩格斯:《致約•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2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7頁,轉引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歷史人物評價問題》,黎澍主編,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頁。黑體是原有的。
[2]列寧:《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1894年),《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頁,轉引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第1頁。
[3]《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07頁。
[4]《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06頁。
[5]《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97頁。
[6]《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92頁。
[7]《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97頁。
[8]《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92頁。
[9]《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99—300頁。
[10]《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00頁。
[11]《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97頁。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01頁。
[13]《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01—30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