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歷史虛無主義者否定馬克思主義的七種謬說【8】
西方資產階級講的“以人為本、人本主義”是與“以神為本”或者以其他什麼東西為本相對而言的,而且這裡的“人”一直到19世紀40年代,全都是抽象的人或“觀念人”“理性人”之類的東西,而此后則越來越變成他們所說的具有“獨立人格”和個人特殊利益追求的“現實的個人”或“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但這種人也依然不過是孤立自在的抽象的“生物人”“原子式的孤立自在的個人”,而並非就是馬克思所講的通過人的現實生活實踐而真正成就有人類社會歷史性、階級性和關系總體性這種理性而現實的個人。資產階級思想家所理解的“個人”,反映了資產階級以唯心史觀為理論基礎的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鼓吹的所謂“普世價值觀”也就是在這樣一種基礎上來講的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資產階級個人利己主義是資產階級一切虛假意識形態的理論核心,而且是資產階級始終堅持的理論核心。但實際上,資本主義社會隻能是以資本及其物權為本,整個社會是資本統治主宰一切的“物役化”社會,所謂的“以人為本”及其價值觀的實現,在這種條件下隻能轉換成是掌握資本的資本家的資產階級法權及其資本價值的各種權力,而絕非是普遍適用到每個人、每個勞動者的人權及其價值的實現,這樣一種所謂“普世價值觀”何以能夠具有“普世的價值和意義”,那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謊言嗎!
否定馬克思主義的人在價值觀上主張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博愛人權”之所謂“普世價值觀”,推崇所謂可以“通行世界”的“西方民主憲政”理論和實踐,但他們又自相矛盾地割裂人們的社會歷史聯系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共同實踐和共同認識,宣稱人的利益差異、主觀差異、價值差異和理解認識的不可通約,認為任何人都無法真正理解馬克思本人的思想和觀點,且在理解上會存在巨大的差異與本質的區別,由此而將人們的思想認識進行人為的“本質差異化”割裂與“碎片化”處理,從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可理解性和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客觀真理性,他們這不是自相矛盾、不是在搞自己的雙重標准而利己主義實用主義地進行他們的選擇嗎?
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國家在與壟斷資產階級進行的思想意識形態激烈較量交鋒中,本來就是掌握思想意識形態斗爭和政治斗爭主動權並具有強大優勢的,馬克思主義作為客觀普遍的真理,尤其是作為共產黨進行思想意識形態斗爭和政治斗爭銳利而強大的思想武器,它一直是共產黨克敵制勝的思想法寶。我們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學說,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堅持馬克思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和唯物史觀的生產方式所有制關系分析理論,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①參見弗·梅林《馬克思傳》,人民出版社,樊集譯,1965年版,第655頁。由此可見,當年梅林似乎已有先見之明,他預料到馬克思說的這句話會為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庸人們所利用而用來否定馬克思恩格斯親手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引者注。
②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在第559條注釋中把該信的寫作時間誤為1890年10月27日,但那天恩格斯寫的是一封譯成漢字長達5 400余字的致康拉德·施密特的長信,不可能再有時間寫致拉法格的信件。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719頁第559條注釋說,恩格斯致拉法格的信是寫作於1890年10月27日,這顯然是錯誤的,其錯誤很可能來源於蘇聯的相關譯本。准確的時間應該是后文講到的1890年8月27日,恩格斯是在這一天寫了那封致拉法格的信。這在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中已經得到訂正,見該書第590頁。
原文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傳[M].王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15.
[3]陳致.余英時訪談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2:42-4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41.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1.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M]//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