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史、党史人物研究和传记写作的若干问题【3】
研究什么?也就是人物研究的内涵、范围这些问题
我的体会,通过研究,主要要弄清楚、把握好互相联系的这样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历史人物的生平业绩、思想理论和道德品质。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按此标准来掌握史料,抓住重点,理清楚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第二个方面,要联系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联系具体的时代要求、历史条件、所处环境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人物的发展变化及其作为、贡献。也就是说,“三不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要联系环境、背景和条件来看,还要通过发展变化来看。第三个方面,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的评价。包括:忠奸善恶、功过是非、成败得失。要对历史人物的一生作出概括的评价,同时要对一个段落、一个特定事件作出评价。这里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既不溢美,也不掩饰。所谓写出信史,所谓良史的品格,在这里得到体现。
怎么做?也就是怎样开展研究?涉及研究方法问题
首先,要详细地占有材料。通过查档(包括查阅历史报刊)、采访与实地考察等搜集材料。第二,经过研究,编著一级产品:文集,回忆录(包括自述),专题论文(论述性的)或专题记事(叙述性的)等。求得对人物的总体了解和全面把握,求得对重要事件和重要问题评价问题的解决。第三,编写年谱(开头是按阶段,甚至按事件)。这三件事,可以同时进行,交叉进行。第四,写出传记(从某一段落的,从小到中到大再到小;试写先易、先难)。大体说来是这么四步。这里,我想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实践,举一点例子来说一说。关于搜集材料,三个途径:案头工作;采访;实地考察。
第一,案头工作。
包括查阅历史报刊、档案,研究传主的著作。所谓案头,也不是不要跑,不要请教人,访问人。“跑材料”,离开了跑,是搞不到材料,搞不好材料的。
[查阅历史报刊]最初搜集张闻天的早期活动和作品:从南京龙盘里图书馆到上海徐家汇藏书楼;《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的寻找;找《南鸿》从南京到雅安,到徐州。查材料要下苦功夫,有韧性,坚韧不拔。皇天不负苦心人,功夫下去,自然会有成效。(1)通过查阅历史报刊掌握张闻天发表的诗文、主编或参与编辑的作品(从《时事新报》的《学灯》、《民国日报》的《觉悟》、《少年中国》到《南鸿》,《河海校刊》),还有他的著作和翻译,大体了解了他早年活动的情况。在两方面有很大收获:张闻天在五四运动中的贡献;张闻天在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2)访问了早年(到1925年入党时为止)张闻天的同学、朋友,访问了张闻天的亲属。得到了张闻天的简要的自传和一些照片。(3)写了一些评介文章(如:《关于张闻天同志的早年活动》、《一代青年的生活旅程———读张闻天早年的长篇小说〈旅途〉》以及《张闻天和〈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等),编辑了《张闻天早期文学活动资料》、《张闻天早年文学著译编目》等资料,以及《张闻天早年文学作品选》、《张闻天早期译剧集》两本文集,分别由茅盾和成仿吾作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引起广泛注意。这样,恢复了张闻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确立了张闻天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人物之一、是五四时期先进青年的杰出代表之一的历史地位。现在河海大学校园里树立了张闻天的铜像。这些材料的发现、搜集和研究,为其奠定了基础。
有些情节和细节,不少具体的活动,也是从报刊上得来的。如:张闻天报考、被河海专门工程学校录取的情况;张闻天到南京上学的时候适逢火车提速,从上海到南京7个小时;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时间同毛泽东几乎同时;张闻天在河海专门工程学校时是校足球队主力,踢右中卫,还是校运动会100码冠军和400码亚军;赴美留学时坐什么船,航行时遇大风浪情景;等等。也可以从其他资料上来,如从莫斯科回到上海那天(年初一)的天气,就是从鲁迅日记得来的;长征中的时间、地点、环境、气候等等,是从几个人的长征日记和当时的电报、文献上来的。
[研究传主的著作和各种资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张闻天、胡乔木这样的思想家、理论家来说特别重要。背景、内容、作用、影响、地位,都要搞清楚、透彻。此外,还有日记、手记,手稿,信札,电报,笔记,照片,等等。特别是重要的理论和战略策略问题,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和历史问题,要深入研究清楚。如: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写《胡乔木传》必须研究清楚。
[查阅档案]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我在完成《张闻天传》以后写过一篇文章《档案是人物传记写作的基石》。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找来看。没有档案解决不了问题;没有研究基础发现不了档案中有用的、宝贵的材料;不进行深入研究,进行考证、考释,也搞不清楚档案的内涵,无法全面认识档案材料的价值。查阅档案贯穿在人物研究和传记写作的全过程。
还要说明的是:(1)档案材料不一定都在档案馆,传主及其亲属、朋友处多有保存,要征集,要利用。(2)档案也不完全保存在中央档案馆,地方、部门的档案馆也有不少收藏。
在材料搜集上,我的体会是既要有目的地系统、专门搜集,又要广泛地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还要心存问题,随时留意,事事与你的人物研究联系起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