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史、党史人物研究和传记写作的若干问题【8】

作者:程中原    发布时间:2013-02-05   
分享到 :

例五,胡乔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隔离审查长达8年,他自我解嘲说是被冷藏了起来。“在软禁中”一节写他的读书、研究情况。先发议论:胡乔木虽被“冷藏”却未休眠。他书生本色不减。读书,研究,依然抓得很紧。不肯让宝贵的光阴白白流逝。然后具体叙述他读《资本论》、《圣经》、《宋词选》和研究汉字的情况。例六,张闻天下庐山后继续挨斗以致病重住院。

这个情节没有简单处理,而是以一种带有抱怨的议论开头,带出情节的叙述。这样以论引叙,比较感人: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情态方面的七种表现,中医称为“七情”。几个月来,除了头一个“喜”字同张闻天无缘,其余六个字,他都占全了。张闻天已值花甲之年,再是胸怀坦荡,豁达大度,也经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击。各种疾病先后袭来。先是高血压病犯了。血压猛增,引起晕眩、心悸。他不能休息,仍然撑持着去接受批判。到9月中旬,在庐山上已经开始发作的前列腺肥大症又突然加剧了。尿中毒威胁着他的生命。他实在无法支撑下去,被送进了医院。《(张闻天传》第429页第4段)

更多的是即景议论,从景物、从情景、场面来议论、抒情,力求达到情景交融。

例七,“监护”中的放风一段:

……唯一可以接触一点新鲜空气的是每天20分钟的“放风”。看门的士兵打开紧闭的门,领着张闻天通过走道,到屋子西头廊下立定。这时张闻天才可以吹到风,看到天空,晒到太阳。他可以朝南走,左边贴墙是低矮的女贞树的绿篱,右边是一个煤堆。他可以脚踏在地上,一步,两步……走十一步,抬头,迎面是一个持枪的哨兵。他只能折回头,用十一步来回丈量这条黑色和绿色之间的小路。张闻天牙齿不好,有一次乘放风的机会捡了两根可以用来剔牙的细枝子,小心地夹在书里。第二天早晨起来读书时,发现细枝子已经被没收了。监视之细致,叫人苦笑。《(张闻天传》第470页)

还有一种议论的方式是引用或借用。恰当地用别人对传主的评论,这比作者直接出面讲,更恰切、更可信。

例八,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几次讲话中肯定和赞扬张闻天的历史作用。

毛泽东说:“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位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中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同志们把好的账放在我的名下,但绝不能忘记他们两个人。”《(张闻天传》第318—319页)

人物传记的生命是真实,要写出信史。历史不同于文学。文学的真实,允许甚至离不开虚构。历史的真实,不能推测,不能虚构;可以选择,不能编造。人物传记要丰满、要有感情。邓力群审读了《张闻天传》的稿子,除提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外,说了两句肯定的话,一句是:写得很饱满,不干巴;一句是:你真会调动人的感情啊。后一句话有他的感情因素在里面。一般的读者读了怕不见得会如此。有他这两句评语,我感到很高兴。

参考资料:

[1]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7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黎澍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页。黑体是原有的。

[2]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1894年),《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第1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7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6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7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2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7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2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9—300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0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7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1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1—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