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史、党史人物研究和传记写作的若干问题【5】

作者:程中原    发布时间:2013-02-05   
分享到 :

怎么写?关于写作方法的一些问题

关于传记写作的方法问题,可说的话很多,我只能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谈谈。

我想,首先要确定目标,要达到什么要求?什么水准?当然要高标准、严要求。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提的要求,主要是两条:一是信史,是史料翔实、评价公允的信史。另一条是文质彬彬。也就是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既言之有物,又生动感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思想活跃、感情丰富的活生生的人。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体会,在写的时候要解决好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写信史,写真实的历史。

写信实的历史,这是根本之点,是传记的生命线。达到这个要求的关键,是真实,是真实的历史,不是虚假的历史。这就要求说真话,不说假话,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史料翔实,评价公允,这是达到信史的要求的最重要的元素。而关键是作者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到底,无所畏惧,发扬直书、实录的传统。这里有两个重要关卡,一个是不溢美、不拔高,一个是不掩过、不推诿。做到这两点很不容易。举几个例子。

例一,张闻天到美国后,给他的朋友郁达夫、汪馥泉写信,诉说自己经历的精神“危机”,很消极、颓唐。写不写?这个问题牵涉到对传主缺点、弱点、错误怎么写的问题。采取的办法是写,并作必要的说明和批评:

在1922年11月11日给郁达夫的信中,张闻天倾诉了他在美国的“无味”和“孤独”。他一走出图书馆的门“就颤抖”,觉得“又走到人生的末路了”。说那些“那些曾经装点过春天的”、到了冬天落在地上的黄叶是“我们的象征”。他希望达夫第二年春间到那里,做他“在撒哈拉沙漠中的同伴”。在1923年1月6日给汪馥泉的信中,同样抒发了内心的烦闷、焦灼和矛盾。他写道:“我现在的生活是无‘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像我们这种人在社会上是狂人,是不为大众了解的。我要去了,到黑暗无声的地方去,或者到鲜红的海浪中去。”(意思是自杀或者流血牺牲)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未尝不可说是一种渴望“高尚的生命”的“热情者底心理”,但这种心理终究带着无病呻吟的痕迹,表现了未经磨练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脆弱与彷徨。《(张闻天传》第42页)

例二,张闻天遵义会议以后的任职:是否是总书记?有不同意见,怎么写?

《张闻天传》第一版第206页是这样写的:“就在这一天,中央常委会讨论分工问题,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担任党中央书记,在党内“负总的责任”……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上还是称呼总负责人为‘总书记’。”修订版第140页作了重要修改:“这一天晚间常委会开会讨论分工,作出决定,以洛代博,由张闻天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党内‘负总的责任’。”在这句话下面加了一条1000多字的长注,举出七条材料做根据,分别是张闻天自己、周恩来、邓小平、陈云、彭德怀、杨尚昆、伍修权讲的。其中六人明确说叫总书记,一人不肯定,说“是否叫总书记我记不清”。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的悼词说“被推选为总书记”,这是权威的论定。

例三,邓小平在遵义会议时的职务,是中央队秘书长还是中央秘书长?

《张闻天传》第135页:“邓小平当时是中央队秘书长,担任会议记录。”加了一条注:据刘英:《难忘的三百六十九天》。该文有一节“调任中央队秘书长”,叙述她在遵义会议后大约1935年4月间接替邓小平担任此职的经过甚为详尽。长征途中担任此职的顺次为:邓颖超、邓小平、刘英、肖向荣、吴亮平。

例四,毛泽东给张闻天五个字评语,怎么写?

《张闻天传》第一版考虑到都写出来有损毛泽东的形象,故只说“还给张闻天下了五个字的评语”,哪五个字?没有明说,通过作者表示不平的议论,讲同张闻天的实际是怎样不符合,来暗示是哪几个字。这段话是这样的:

毛泽东的这些批评,同张闻天的实际是不符合的。跟毛泽东过去每每称赞张是“明君”,不争权,作风民主这些评语也是矛盾的。张闻天听了很委屈。从中央苏区后期,到长征路上,直至抗战初期,他同毛一起,站在第一线,同博古、李德,同张国焘,同王明,进行了坚决的、尖锐的斗争,何怯之有!他拥戴毛泽东为全党、全军的领袖,自己甘当“配角”,使毛的正确方针、主张畅通无阻,还一次又一次主动让权,真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跟着毛泽东,和全党同志一起,脚踏在中国的土地上,实现了从内战到抗战的转变,开创了历史新局面……这几个字的评语,从何说起呢?

这段话实际上也是对张闻天从中央苏区后期到抗战初期革命历程的一个总结,一曲赞歌。

修订再版时情况不同了,就把这五个字:狭、高、空、怯、私,写了出来。(见《张闻天传》第300页)

要做到写真的历史,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很不容易。有几点要特别注意:

1.避免误读和曲解。例如:1973年12月15日,毛主席为邓小平复出参加军委、进政治局,同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北京、沈阳、济南、武汉军区负责人谈话。毛主席对着邓小平说:“你呢,人家有点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过去的缺点,慢慢地改一改吧。”这段话,有初中文化水平就可以理解,是毛说邓的缺点或不足,是对邓的批评,或者说是劝勉。可是有些论者说是毛主席赞扬邓小平的优点是“柔中有刚,绵里藏针”。显然是一种曲解。

2.发现差错、误传,要正视,毫不犹豫地加以纠正。例如: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写作过程和署名问题。过去都说是胡乔木为刘少奇写的纪念会上的讲话稿,毛主席决定署名胡乔木发表,刘少奇就自己重写一篇讲话稿。首先是刘少奇编研组查阅档案,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在《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讲了。我们也到档案馆查阅了档案。原来胡乔木这篇名文是为纪念建党三十年写的党史资料,起草过程中刘少奇进行指导,作了不少修改(大大小小的修改有200多处)。陈伯达不同意用马列学院的名义发表。刘少奇建议用马列学院或胡乔木个人的名义发表。毛泽东在文稿的封面上和内文的标题下写上了胡乔木的名字。

3.认识是随着研究逐步深入的。有了新的认识,要设法弥补。例如:张闻天庐山会议发言,记录稿中有一句话:“不是要把富的向穷的拉平,而是要把穷的向富的提高。”整理稿中未放进去。在传记里面写了上去:

他指出,不是要把富的向穷的拉平,而是要把穷的向富的提高。“想来一个拉平,用平均主义的态度对待贡献大、生活富裕的农民,批判多劳多得而生活较好的人,说他们有资本主义思想,等等”,这种错误做法应该纠正。《(张闻天传》第418页)

再如:《生产关系两重性问题》一文,没有收入《张闻天选集》。当时对文中有些提法没有把握。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如孙尚清、鲁从明,认为这篇理论文章水平很高,就收到《张闻天文集》第四卷中去了。

第二个问题,爬好“文山”,过好“会海”。

对第一把手、会议主持人,对思想家理论家的传记,这个问题尤其要注意解决好。前提是掌握会议、文献的背景、精神实质、来龙去脉,得其要领,才能写得精粹。具体写作中,会议要注意写出前后的联系,关于主要问题的争论、交锋,突出传主的观点与作用。如:关于解决西安事变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庐山会议发言。文件要明确针对性,文件所起的作用,说的新话,首创的、创新的东西是什么,经过历史检验的评价。这方面下的功夫不小,但不都是成功的。相对说来,会议比文件要好写些。夏征农指出,《张闻天传》主要的缺点是文件的内容介绍看起来沉闷。《胡乔木传》也碰到这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关于“史论结合”的问题。具体些说,就是怎样做到人从事出,论从史出,寓论于史。第四个问题,关于夹叙夹议。叙述应是人物传记采用的主要表达方法,但议论和抒情也是不可缺少的。夹叙夹议实际上是“史论结合”在表述上的要求。以叙为主适当议论,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与抒情的语言要适称、和谐,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