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史、党史人物研究和传记写作的若干问题【7】
寓论于史
1936年10月悼念鲁迅的活动,叙述后有一句话是叙也是评:“而代表党中央进行指导的是张闻天。”《(张闻天传》第195页)
从任弼时给共产国际报告中引用的阎锡山论几支军队的话,看张闻天《把山西成为北方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文章(1937年11月15日)的作用:
张闻天这篇文章提出的战略任务,同毛泽东太原失守后华北八路军任务和军事部署的指示是完全一致的。此后,八路军各部即在山西敌后农村进一步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等抗日根据地,山西新军也迅速发展壮大(到1939年底有9个旅50个团)。真是“八路助新军发展游击,收复失邑,成绩昭然”。山西全省山区、乡村成为广大的敌后战场。阎锡山深得其惠,感慨地说,现在共产党八路军在山西,是有十支洋烛的光,晋绥军是一支洋烛的光,中央军呢,只有一根香火的光。《(张闻天传》第253—254页)
关于在驻苏大使任上对国家工业化的贡献。《张闻天传》从372页起讲张闻天关心国内经济,讲了对工业化问题的建议(迎头赶上,较快速度;稳步前进;立即开始;自力更生与取得外援结合),对钢铁工业布局的意见(东北,西北,西南与中原);对航空工业建设的两份电报,然后讲张闻天“是在苏联落实156项工程的总负责人”,在叙述之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些项目的确立都在张闻天大使任上。”贡献不言自明。
特别要致力于写出个人特色———独特贡献,独特特点。写出这一个。前者要重点写人物的科学预见,过人之处以至料事如神之处,以张闻天来说,他第一个提出的重要意见要突出写,如:和毛泽东一起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闻天传第265页)。指出张国焘坚持错误“前途必然是组织第二党”(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结果必然会走到叛徒的道路上去(1937年11月党的活动分子大会)《(张闻天传》第260—261页)。分析五种经济成分(1948年9月)(《张闻天传》第342—346页)。后者要写别人所无、唯他所有之处。如:搞外交,张闻天是理论家搞外交这就有他的特点:抓主要矛盾,提出驻外使馆的主要任务是充当国家的耳目,了解驻在国的政治经济等情况,使馆要设立研究室;分析世界格局,指出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和平共处是主要趋势,但曲折和波浪式的起伏经常会有,局部战争和事端不断;民族主义国家还有生命力,不存在世界革命的形势;朝鲜战场五次战役正激烈进行时,张闻天分析各方情况,认为通过谈判达到停战会被各方接受;五次战役结束后,他进一步分析情况,看到美国目前有在三八线求得停战的趋向,写研究报告建议中央领导作好和谈准备。(《张闻天传》第365—369页)
夹叙夹议 也举一些例子。把背景、场面、人物等写得浑然一体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举个例子邓小平复出。
1973年4月12日晚七点半,人民大会堂一楼宴会厅灯火辉煌,周恩来在这里盛宴欢迎视察柬埔寨解放区后于12日返回北京的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席宴会。这是自1967年邓销声匿迹以后,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同中外人士见面。虽然他坐的位置并不显眼,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他没有说一句话,甚至还显得有点孤单,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感觉到他重新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分量。(《历史转折的前奏》第22页)
下面再举两个例子,说明怎样就情节的叙述来生发议论。
例一,张闻天赴美留学。
远行之前,他回到家乡,与父母、乡亲告别。他在家中后院栽下一株芭蕉留作纪念,还在他从小读书的养正小学校园的一棵树上刻了一个记认。村上最年长的吃素老太,用包头巾裹了一块故乡热土,颤颤巍巍地捧到张闻天跟前。张闻天感动得热泪盈眶,双手接过,揣在怀里。近两个月来一种飘忽不定的情绪,顿时觉得稳定了下来。是的,他现在就要到大洋彼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去了,可他的根是在这里,他的一切属于养育他的这一片中华大地。他漂洋过海,远走异国他乡,不说是为了将来把贫穷落后的中国改造成为繁荣富强的乐土吗?(《张闻天传》第39页倒4行至40页第4行)
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一定的历史感,叙述角度又像作者,又像传主,是为传主设想的可能的感受,但又没有强加于他。
例二,上庐山。
6月30日,张闻天启程赴庐山,与北京上山开会的人同乘一火车专列前往武汉。又是一次巧合,他同彭德怀、贺龙、康生在一节车厢。车上随便交谈,又自然地谈论起“大跃进”以来的情况。彭德怀认为形势非常严峻,张闻天也忧虑“大跃进”以来出现的许多问题。
就是这样,张闻天和彭德怀都清醒地看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抓住了“左”倾错误的要害。一个怀着“不要我讲,我愈是要讲”的忠贞,一个想着家乡父老“要为人民鼓咙胡”的嘱托,一起登上了庐山。《(张闻天传》第407页倒2行至408页第6行)
从互相交谈,写到思想情绪,写到性格,为下文作了一定的铺垫。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是即事议论。下面的例子是即言议论。
例三,张闻天在庐山会议发言中评论、支持彭德怀的发言。
叙述这方面的内容之前加简要说明,叙述后又加评论、赞颂:
张闻天发言的内容其实就是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对彭信的全面支持。然而张闻天没有到此为止。他特意正面发表评论,肯定彭德怀的“这份意见书提出了一些问题,中心内容是希望总结经验,本意是好的”。对于彭德怀信中为人所诟病的七个问题,张闻天以同志式的讨论方式说明自己的看法。例如,有些人认为,彭德怀关于各方面关系的紧张具有政治性的说法“不恰当”。张闻天说:看怎样讲。在刮“共产风”时,各方面关系确实紧张。有些人对彭德怀信中关于浮夸风的严重程度有不同看法。张闻天提醒大家注意,他讲浮夸风,是从北戴河会议时对粮食估产过高说起的。还说,浮夸风确实是严重的,是很大的问题,现在也并不是完全解决。到会的许多同志都觉得,“小资产阶级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这句话说得“过火”了。张闻天却说:“这个问题不说可能更好一点,说了也可以,究竟怎样,可以考虑。但是,刮‘共产风’,恐怕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如此等等。张闻天这一番话,有澄清,有辩护,有赞同,有发挥,也有不少是对彭信有欠周到之处的补苴罅漏。他以理服人,举重若轻,将对彭德怀信的一切误会、曲解、非议、责难,像拂拭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在这充满风险的紧张时刻,张闻天仍然坚持真理,坚持独立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张闻天传》第419页第一、二段)
例四,张闻天下庐山后对刘英的回答和与何方的对谈,充分表现个人特点,很有个性。我只是忠实记录了他们的回忆。下面关于讲真话的议论是我的发挥,这里的关键是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遭遇和传记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及其遭遇,其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要把握得比较准确或者说恰如其分。《张闻天传》第428页记张闻天同何方交谈:
晚上散步,来看他的身边工作人员何方也为他庐山发言惹祸惋惜。张闻天讲了一番哲学上偶然与必然的关系,说不上山也可能不发这个言,但那是偶然性;有意见要讲,则是必然性。他还引用唐代散文家韩愈的话说:“‘物不得其平则鸣。’脑袋里装了那么多东西,心里有那么多话,能够不说吗?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讲真话!”
接着,从张闻天的话发了一番议论《(张闻天传》第428—429页):
这“讲真话”三字,确是张闻天的可敬可佩处,也是他的可悲可叹处。套用一句韩愈的话,张闻天“之鸣信善矣”,然而“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悉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历史已经铸定,张闻天的鸣给他带来的是“不幸”。不过,张闻天和屈原以来的旧时代的人物不同,他并不“自鸣其不幸”,他还是坚韧不拔地鸣社会主义中国的兴盛!而党和人民,终将“和其声”的。
也可以以论引事(以论引叙)。
![]() | ![]() |